现实社会上的一些人们家常把善良形容成幸福树,就是说,人们的善举都会得到幸福的回报,将善良当作了获取幸福的一种手段,将善良局限在物质组合身体的利益上,甚至误认为善良也是为图回报,也应该有回报或说也是一种权力应该得以尊重等等,这才产生了对善举要立法和有物质奖赏的讨论,这都是对行善之人的不理解,是偏激之词。 首先,幸福是什么?是人们从执着于自己身体的角度所衡量的一些有理的或无理的贪求得到满足的一种心理快感。从佛法的角度讲,身体是虚幻不实的,对于虚幻不实利益的执着都有贪的成分,贪求二字就不是描绘行善之人的名词。若冠以这个名词的善人,其善良的行为与善良的果报也是有限的,甚至是伪善人,其善举也非真善举。善举反馈给人们的不是身体上的满足,而是心灵上,精神上的升华。这种境界是不能用幸福二字形容得了的。所以说:善良不是幸福树。如果行善之人得到了一定的幸福回报,只能说是他的善行增加了他的物质福报而显现出来的一点现实利益而已,并非是善良行为的付出所得,这两者之间的价值是难以衡量的。 幸福是我们身体感官贪求所需要的产物,身体是无常的,对身体而言的幸福也就失去了永恒的意义。对于我们永恒存在的灵魂而言,不是物质幸福承受的载体,所以说,也就没有幸福而言,只有道德积累的充实与精神境界水平的提高所带来永恒善业。是这种善业永远随着我们的灵魂永恒存在,决定着以后灵魂轮回的命运。 幸福是物质社会的产物,幸福的获得当然可以通过现实社会的社会行为来争取。虽然它也属于本如自性中道德积累在现实社会上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它只能是为这只有几十年寿命的身体服务,一旦身体消失,幸福也就不再存在,构成幸福的物质财富自然也会遗留到社会上,变成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 善良的结果,对个人的利益是双方面的,在现实社会上虽然有一定的因果物质利益,但还是在永恒灵魂中的利益为多。对于善良付出之人,大都不是以现实社会上的物质幸福为目的,都是以心灵上的充实为目标,这种心灵上的充实就是永恒自性中的精神财富,也就是道德财富。 善良程度是表明一个人福德多少的重要标志,它不是获取现实社会上物质利益的手段,而是将现实社会的现实幸福转化为永恒自性中的道德积累,提高精神境界水平的桥梁。因此,善良对于社会中的幸福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能说善良的心态对自己人生中的各项事业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善良是幸福树”只能说是人们出自“人之初、性本善”的心理,对于善良行为的一种美好祝愿与赞美。但却不能用善良的手段去获取幸福。这也决不是善良人付出行为的目的。善良相对于社会幸福享受伦理是悖逆的,刻意地,甚至是对立的。善良并不是幸福树,以“善良是幸福树”为信条的善良行为是有限的善良行为,在精神道德修养方面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佛学界也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这里的余庆也并非是幸福,而是一种平安吉祥、祸殃远离的境界,而非是人们所贪求的生理享受。 人生在世的本质就是在有意或无意地做道德转化游戏,大部分人都是将自性中的道德积累转变为世俗社会上的物质财富而享受由此带来的生理快感——幸福。有一少部分人则是以损毁自性道德的方式,来换取一点的物质利益而享受自认的幸福。更有一些人是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无限地难成比例地糟蹋自性中的道德财富来换取现实社会上的一点点幸福利益。善举是善良人们将现实社会上的物质财富转变为自性中道德财富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自性精神境界水平,增加自性道德积累的一种方法,是培养自己更善良、豁达性格的简捷修行方法。是无意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而这些道果的获得却往往是以失去自己的物质幸福为代价的。如一些发达国家的以及物质条件比较充裕环境中的人们,舍弃了自己优越的生活条件,来到贫困的国家,地区。在那里与当地人同吃同住,同甘共苦。而且还要无条件地为他们服务,努力地使他们摆脱贫困与苦难。这些人们不但没有得到幸福,反而搭上了自己的财,物,青春与健康。他们得到什么呢?什么也没有,他们也不想得到什么。正因为如此,使得他们的精神境界得以升华,其得到的是世俗幸福难以描述的法乐,这种法乐与世俗的幸福享受感觉完全不同,是一种使人向上升腾的无限愉悦感觉,完全不能与世俗的幸福同日而语。我们再也不能用世俗人的眼光去衡量他们,因为他们的行为、精神已经超出了我们世俗人的范畴,在外表看来,他们与一般世俗人无异,但其精神境界已经处于神仙与天使的水平,他们就是神,就是天使。那么他们未来的精神归宿自然也是随着无限愉悦的感觉上升至天堂或是圣界。 “好人有好报”在现实社会上不一定成立。但在佛法因果上却是永恒的真理。好人的每一项善行都会有相应的道德积累。但在现实社会上,未必一定会得到相应的物质利益。因为在有些方面,精神道德价值与物质价值之间无法相提并论。一般好人做善事的目的,并不是为寻求现实社会的物质利益,那么“好人得好报”的祝愿就不是善良人的心理动机,所以,物质回报与否对于善良人来讲无关紧要。所谓的“心好自有天知”,就是说永恒自性上自有道德的收获,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真理。相反,有相当的善良人却为自己善良的行为付出了巨大的物质上的、甚至精神上的损失代价,正因为如此,在道德风貌低下的人类群体中,那些鼓吹“好人不得好报”的蛊惑才能有足够的市场来危言耸听、颠倒黑白、兴风作浪,制造信仰上的混乱。这实际上是他们出于道德积累浅薄、精神境界水平低劣所造成的偏激理解的结果。宣传这种违犯因果的言论,也是一种违犯绮语戒律的谤法罪恶行为,也自然会造成自己道德积累的丧失与精神境界水平的堕落。 那么,什么是幸福树呢?我们只能从现实生活中去找答案。什么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呢?是知识和才能,道德只能说是培植幸福的根基。知识与才能可以换来我们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满足,即幸福。所以说,知识与才能才是幸福树。如何良好的最大限度地实现这方面的转化与收获,现实社会上有相当多的论著与咨询可供参考。所以,幸福与善良是不同层次上的两个概念。要获得幸福,就要好好地学习知识,积累才能,艰苦奋斗,幸福一定会来到自己身边。可别以做善事来换取幸福,那就错了。但有一点至关重要,这些幸福并非是从身外社会上所获得,是永恒自性中道德积累转化到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如果在自己物质幸福与道德积累转化的过程中,违背了自己的道德良心,那就等于是糟蹋了自己的道德积累甚至是得不偿失,那么,表现出来的就是自己精神道德素质方面的堕落。这就是说,他们的道德财富完全被自己演绎到了现实社会上,自己永恒自性中的道德财富已经所剩无几了。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开始走下坡路了,也就是要衰败了。这类的例子举不胜举,都可以作为借鉴警示后人。所以说,物质利益即幸福的获得与所付出的道德财富代价往往是很难划等号的。 如果在自己的道德转化游戏中,包含有善良成分,那么这种转换的道德财富代价会小于物质利益所得,不但他的事业会越做越大,其人性也会越来越充实。如果自己的道德转换是以人性合理经营,没有违犯世间法和人性良心,那么这种道德转换就是等价的,其奋斗所得的幸福就是自己应该享受的人身福报。如果在这种道德转换游戏中,违背了自己的人性良心,触犯了世间法,那么,他的道德转换所获得幸福的道德代价将严重失衡地不成比例,其道德财富的损失往往要比物质利益多得多,完全是对永恒自性中道德财富的糟蹋浪费,有些违法所得甚至说是魔鬼暂借给他的继续作恶经费,是有前提的,所以说这类的财富都是凶财,会给家庭带来灾祸,是家中的定时炸弹。这也是造成一些巨富之人心理不平衡的重要本质之一,所以才会有堕落的行为想法产生或是堕落行为的实施。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作一下形象的比喻,物质财富可看作是世间的物质,而道德财富可看作是无形的能量,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尤如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所说的那样:“如三分之一克物质消灭,全化为能量时,可把千吨的水变成水蒸汽。一克物质所变的能量,可把一百吨的重物,从海平面上提到埃佛勒斯峰上。”从中我们可以体会一下物质幸福与精神道德之间的相应价值关系。物质幸福是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而精神道德却随着自己不死的灵魂永恒存在,决定着以后生命轮回的走向与质量,所以才说道德是决定幸福的宿命因素。由此可见,怎样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建立什么样的幸福观,是何等重要了。

点赞(0) 打赏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