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大事莫过于生死,什么首富家财,什么位尊权重,什么威风八面,什么娇贵艳丽的容颜,与生命相比,都是无用的粉饰物,如果能用这些换来生命的延长,所有人都会毫不犹豫地眼都不眨。人生就是一场游戏,自己的奋斗所得都是用决定灵魂轮回命运的道德财富转换来的,死后都扔在世上再也带不回去了,而灵魂都成了乞丐,连再来做人的资本都没有了,所以死后都做鬼去了,再来人世间,那将是多少生以后的事情了。世俗人们是生不知从何而来,死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懵懵懂懂,糊里糊涂,也许死后做鬼去了,也许死后做畜生去了,或许是下地狱去了,再来做人都就好比是手抓大地土,仅是放手后,遗留在指甲缝中的一点点而已,所以说,世间的人们都是极其幸运的佼佼者,死后如何,还会有这么幸运嘛,就非常的难说了,我们往人群望去,符合儒学做人标准者有几个呢,实在的是太少了。

我们与众生的本来面目就是不生不灭、完全一体的永恒之性,这也就是我们的本来涅槃之相,正如佛教经典《楞严经》中所讲,我们的本来面目尤如广阔无尽的大海,我们所执着的这个身相就好比是大海中偶然泛起的一个水泡,刹那的生灭,我们就是执着于这个水泡是自己而孤立于涅槃本相之外而受生死的折磨。相随的还有生死之间的磨难。如果明白过来而入永恒不灭的一体之中就是入涅槃,也就是佛教中所讲的证出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而成佛。没有达到这种极果精神境界的就是众生,是众生就要接受宇宙物质成、住、坏、空的规律变化而有生死。为什么不能返回到自己的涅槃境界之中,就是自己的小聪明,顽固地将自己的永恒性缠缚在污浊泡沫之中不得解脱。

我们都是不能认清自己本来面目的凡夫,不知道灵魂与臭皮囊的关系,只认肉身躯壳是本来的自己,不能认清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肉身终将死亡消失,只有在经过了死亡挣扎后,才有可能认识灵魂的存在,才会发现自己不会消失的真相,但是,觉悟太晚了,为灵魂所造下的恶业已经将灵魂拖入畜生的口袋或是鬼的社会甚至是直接堕入地狱了。而修行成功者不是这样,他们经过自己的精进努力而认清了自己的本来面目,用毕生的精力证出了自己的本来佛性,在临命终时,会明明白白地撇下腐朽的躯壳后,灵魂回复到不生不灭的本来佛性中,这就是涅槃。有的甚至不用到死时,随时都可以随愿入涅槃。而众生就是由于顽固地执着这个肉身才不能解脱的,只有等到身体腐败后地强行离开才能体验一下,随后又是迷入其他状态中,永远做不得主,而涅槃之人是随时都是自己的灵魂做主,视身体仅是一个装饰物,是在人道中运行的坐骑和工具而已。

我们的灵魂受自性业力的牵引,不能溶入涅槃一体之中而受生死之苦,这个生死是在六道中轮转,称之为六道轮回。我们的身体仅是六道轮回中的一段,在这一段生死轮回过后,还不知道下一个生死的情况和命运,所以说是迷误生死。

佛在《楞严经》中将未达到涅槃境界的众生分为六个层次: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因为众生远没有达到觉悟圆满的程度,不能体验到宇宙佛性的奥妙与智慧,也就不能把握自性所处精神境界层次的定位,因此也就不自主地在这六道中不断地轮回,不断地接受死亡恐惧的折磨。死亡仅是灵魂轮回的交接点和交接手段而已。

人的生死在佛教中讲是分段生死,是指生命是在自己全然不知的情况下,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即不知自己的前生如何,更不知自己死归何处,对自己的生死缘由全然不知,其变化的方式与手段就是生与死。生是前一生命阶段的结束,是这新一生命阶段的开始。死是这一生命阶段的结束,又是下一生命阶段的开始。生前如何,死后又如何,都不知道,只知道现阶段的自己,在即将结束这一生的时候,都吓得不知所措,哭天喊地的哀嚎救命,害怕这一生命阶段的逝去。岂不知,下面还会以更新的生命表相出现,还会从生机勃勃的新生命开始,对于这即将朽败的累赘臭皮囊舍去,又有什么可惜的呢?人们都是在糊里糊涂地,在茫然失措的精神状态下走向新的生命阶段,不能做到明明白白地死,更不能决定自己死后的灵魂轮回走向。

解决生死问题是佛法修行的根本宗旨,古往今来,有好多的高僧大德及在家佛教徒们达到了这种涅槃境界,佛教中都有这类的记载。

生与死是生命表相轮回的交接点,是完成这种转折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大部分人都是糊糊涂涂地来,糊糊涂涂地走,这就是世俗的生死。有些人不仅知道自己是从何而来,也能够主观地掌握自己死往何处去,因为他们本来就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他们或是诸佛再来游戏人间,或是证出自己本来面目的修行人,这些人知道自己是从众生一体的涅槃之境中而来,命终时也明白自己要回到自己的本来涅槃之境中去,这些人就是因为明白生死和有掌握生死的能力,掌握死亡的时间,死亡的形式,死后的灵魂归宿,回到不生不灭的永恒佛性中去,没有生死的恐惧,就像是完成出差回家一样,这就是涅槃。

涅槃是佛法修行的最高境界,如果达到这个水平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有些人虽然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但是已经进入了不再受生死的折磨,专一地去往一个地方,直接接受佛的指导,直到自己证出佛果,这就是佛说的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佛教净土宗的修行法门。就是由于这个门槛较低,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来讲最合机缘,成功者也不少,而且还有征兆表现,就是在临命终时,预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般地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

社会上有不少修有成绩的佛教徒就是这样的,临命终时,预先知道自己哪一天走,哪时走,所以能预先将自己的后事做了安排,到临命终时,自己洗漱已毕,穿戴齐整,或坐或卧地像睡觉一样地安详而逝。有的还有其他瑞相出现,如出现异香,或有音乐声等。有些佛教大德都是自己选择往生的时间和地点,有的甚至是坐着、站着或倒立着就往生了,非常的不可思议。这虽然与涅槃还相差的甚远,但与世俗的死截然不同。如果人们明白了生死来由,就不会再生恐惧,但这决不是凭一两句话就能明白的,也不是举几个例子就能让他相信的,这正如佛教中所说的,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只有自己亲口尝一尝才能知晓,要想体验涅槃的潇洒,只有下决心地如法修行了。

世俗人们远没有达到等觉圆满的精神境界水平,不能发挥自己本有佛性的奥妙威力与智慧,看不透死亡的真正实质,因此以假为真,以为自己随着肉体的消失将不复存在,造成不能正视死亡,感到无比恐惧。尤其在临命终时,误认为别人都在享受世间的快乐,而自己却在感受世界末日的煎熬,由此备感恐惧、嗔恨、焦虑与哀鸣。殊不知他将要很快享受到精神脱离腐朽肉体束缚的自由感觉,那是一种无冷、无热、无痛、无累的超然感受,自己将投入到一个全新的生命体中重新地出现在世界上,那是何等惬意。可是,后果也并非都逐人意,因为以后的新生命表相是由自己这一生道德积累与精神境界水平重新确定的。在这转折时刻,如果自性中所具有的道德积累比原来更雄厚,相应的精神境界将比原来的层次更高,那么,升华的新天地自然会比原来更美好。如果自己的道德积累比以前浅薄了许多,相应的精神境界水平下降,那么,所升华的新天地自然会不如所愿了,在他重新睁眼看时,或许是草窝、或许是洞穴,那时当它步履姗姗地走出洞外时,可能还在心里赞叹呢:啊……世界多美好!

    死亡并不可怕,只不过是由精神境界所决定生命轮回转折的交接点,是旧生命表相的结束,是新生命表相的开始。世人迷妄失真,在这交接点上慌乱惊恐,实际上,每个人都已经经历过无数次这种交接点的交替了,以后还不知要经历多少次这样的折磨,只是由于自己远没有达到证果开悟的圣人涅槃境界水平,自然不了解其中缘由,死亡便成了众生最大痛苦折磨之一如果达到了涅槃境界,死亡的折磨就没有了。

    死亡,在世俗人眼中看来是非常可怕的。精神境界越是低下的人越是如此。他们的道德都损失在自己的肉身享受上,他们不明白生命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误认为肉身就是自己的一切,自己奋斗的一生就是为这个虚幻的肉体谋享受的一生,甚至为这个虚幻的肉身而犯罪,堕落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当他们看到自己的肉身即将毁灭的时候,正因为他们的一生希望全部寄托在肉身上,而不是自己永恒的本如自性上,所以,巨大的失落感折磨着他,使他在精神上、心理上充满无限的惆怅,由此而充满恐惧,害怕死亡,害怕自己奋斗一生所得的失去。

对于死亡的态度,同样是人们所俱有道德水平高低的一个现实表现。道德越是高尚,则对待死亡的态度就越淡薄,临终的表现就越潇洒,显示出的痛苦症状也越小。对于他们生命最后的结局是精神境界的升华。所以,这些人命终时的仪容大都非常舒展,虽死尤生,象是在安详地睡觉,甚至含笑往生。相反,对于道德浅薄之人,总是担心死亡的发生,对自己的生死问题看得非常重要,不惜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精力,更有甚者为此造恶。他们临命终时,无数的牵肠挂肚之事、感情纠葛之事、心理愧疚之事折磨着他,使他心里难以平静。由于惧怕死亡,任何与死亡相关的痛痒感觉都是他的催命符,搅得他心神不安、痛苦难忍,甚至产生种种惊恐的幻觉,这更增加了他的恐怖,由此造成他在临命终的一刹那,精神幻觉是一个极其可怕的恐怖景象,在极度恐惧与身体极端痛苦的作用下,使他的身体肌肉极度扭曲,变形的面容给人一种恐怖的感觉,这表明他的死后去向不容乐观。

由于人们精神境界的不同,其临近死亡时,由精神境界所感应到的精神幻觉也大不相同。精神道德低劣之人临命终时,由于其心理是充满邪恶的,因此其显现的景象也是非常可怖的,因为临命终时的境界现形完全是本人道德水平的一次反馈映象。相反,道德高尚之人,一生光明磊落,临命终时,也是心情坦荡,所映现出来的景象也是非常美好的绝妙境界:佛国、天堂等等。这些内心境界反映将使命终人现出不同的面容形象,所以,佛教界常常以死者面相的好坏来判断死者灵魂的去向。如果要体验死亡时刻的潇洒,那就依佛法修行吧。

人们对身体的执着而有生死,觉悟自己的本来面目,主观掌握自己临命终时的本如自性归于宇宙佛性的一体之中为涅槃。众生所掌握的死是迷迷糊糊地死,是极端恐怖地去死。而涅槃是证得自身本如佛性而明明白白地死,甚至在自己的身体还没有死的情况下,就已经溶入宇宙佛性一体之中了。涅槃不是有意制造,是依佛法修行到觉行圆满程度时的必然结果。


点赞(1) 打赏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