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中讲: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就是指将众人依其自性分为两种,大部分人都是依社会上的潮流,随波逐流地忙碌一生,在这部分人中,即有社会上的名流,也有流落街头的乞丐,即有巨富敌国的富豪,也有挣扎在饥饿线上的贫民,即有皇亲贵族总统,也有被剥夺自由的罪犯。在这部分人中,无论其自我感觉如何,只要是他没有精神上的进取志向,都是属于流俗众一类。这里的仁者是指追求精神上的进取,对于世俗的潮流涌动,淡然处之,甚至具有一定的佛法智慧辨别取舍,又由于这些人们都是淡泊名利,不愿显山露水,不愿追逐潮流,所以,这些人又都是非显赫人中居多,就是对于社会上不断更新的先进享受事物也大都是具有一定的惰性。为什么会这样,就是人们大都是不能认清,哪个是真正的自己,也就是亡失了真正的自己,毕生忙碌地为自己的躯壳服务,甚至是造罪,这就好比是寄居蟹不断装饰自己的寄居壳是相似的,只不过是寄居蟹是清楚地明白,寄居壳不是真正的自己,而人却完完全全地将壳当成了真正的自己,甚至为了保护这个躯壳,自己爬出壳外,用自己的身体拼命地装饰躯壳,甚至为了争夺装饰物还要打打杀杀,结果是壳是保住了,漂亮了,而自己却被其他动物或是对手吃掉了。

我们的身体是精神能量与物质聚合体结合而成的,精神能量可以说是我们的灵魂,肉身就是上帝为灵魂量德定做的寄居场所了。如果没有灵魂,那么这个躯壳就是植物人,如果没有了躯壳,则就是无形的孤魂,只有两者的相互结合,才有我们的鲜活人生。世俗人则是一心一意地为这个躯壳奔命,甚至是堕罪,如果能在当前物欲横流的社会氛围中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不让灵魂的道德财富浪费、糟蹋掉,也就是保住了自己下世继续享受人身福报的能力,则是险中之大幸了,而大部分人都是向下堕落,也就是人们普遍认为的死后做鬼了,再来做人则是遥遥无期的未来了。

仁者不然,如果是正信而虔诚的宗教徒,自然都是仁者。对于一般人讲,只要是有精神上进的追求,无论他是否有宗教信仰,或是无神论者,也都属于是仁者。之所以说是仁者,就是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中,认为精神是永远存在的,这个身体躯壳是虚幻不实的,因此而时时地注意自己精神上的修养升华,追求的不是人生的精彩,而是精神上的人性完美、充实和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而这个良心就是潜在的自己,这就是在为自己打牢下世继续享受人生福报的基础了。

从佛法的角度讲,自然是仁者的选择是最正确的,也是最究竟的,如果这样地掌握自己的人生,自然是最圣洁也是最明智的,但事实上,这样的人并不多,这就是仁者稀。为什么仁者稀,就是因为为仁而行的社会行为大都是有悖于现实的享受伦理,也有悖于内心潜在的贪欲习性,所以愿意坚持精神上进操守的人寥寥无几,这就造成了仁者稀的社会局面。而只有仁者才能保证下世继续为人。

我国古语讲,为仁不富,为富不仁,道出了两种人的两种精神取向,人的一生有行必有果,为仁不富者不是为仁不能富,而是将自己的世间财富变成了自己灵魂中的道德财富,永远伴随着自己的灵魂,确保灵魂轮回的善道走向,不会走向畜生、饿鬼或地狱道,如何做到这一点,就是慈善施舍,又不会投机敛财,所以不会富的。为富不仁者也不能说为恶,只是他们为了致富、敛财,就顾及不到自己的仁行了,只能是一味地将自己的道德财富变现到世间来,变成了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而已。顾及不到自己的仁行就是顾及不到自己灵魂走向问题了,也可以说是顾及到了自己的后代儿孙,却顾及不到了自己的灵魂命运,结果为了子孙后代,却让自己的灵魂成了孤魂野鬼。如果在自己死后的凄冷孤魂看到留给后辈们的巨额财富带给他们的是无尽的、你死我活的纠纷灾难时,又作何感想呢!

仁者没有给后辈留下什么,也没有消耗自己的道德财富,留给后辈的是自己现身演绎的精神操守,是指导儿孙们如何做人的品行亮点,照耀着儿孙们做人的方向,让儿孙们永远做仁者的后代。或许永远做家亲眷属,享受无尽的幸福人伦。但是仁者稀,这样的几率能有多少呢?

仁者稀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人都向往着财富,而财富又是阻挡人们心明眼亮的障碍,结果是越富越迷,越迷越顾及不到仁而富,越富越难为仁,所以说,往往是越是社会下层之人愿心越大,仁心越大。越是富有就越是迷惑,越是亡失自我地狂妄膨胀,迷失了自己,天没有了,地没有了,法没有了,唯我独尊,结果是在迷茫中跌入地狱,因为没有了良心也就是没有了再来做人的资格。

仁者就是具有一定佛法智慧的人,所以都能看清世态真相,也就会清清楚楚地走好自己的人生,能确保自己再来做人的资格,甚至能将自性本具的佛性证悟出来而恢复自己不生不灭的本来面目而成佛。对于流俗众者说,却很少有人明白或是放着明白装糊涂地死不回头。社会上是流俗众、仁者稀,修行就是为自性积累道德财富,流俗者都没有修行的意愿,也就没有赚取道德财富的渠道,大就是单向消耗甚至是浪费、糟蹋道德财富的一生,所以这生过后大都是做鬼、做畜生去了。正如佛陀所讲,再来做人者就好比是手抓大地土,仅是张开手后遗留在指甲缝中的一点点而已,这一点点就是来自仁者。

对于当前物欲横流的社会氛围下的流俗众和仁者稀来说,都不容易。对于流俗众来说,面对无尽的物欲诱惑,让人目不暇接,难以自控,结果是拼命地赚钱、拼命地消费,甚至将后半生及子孙们的钱都提前消费掉,结果沦为了银行的奴隶。这些人们还不知道,在自己享受消费大量钱财的同时,自己的道德福报也在大量地支出,钱可以在没有的时候再赚,而道德福报亏空了,也就是享受幸福人生的资本没有了,自己的后半生就会灾难重重了,要么家庭败落,要么子女忤逆,要么疾病缠身,生不如死,甚至还有夭折短命等等,所以说不容易。

对于仁者稀来说,也不容易,因为面对无尽的享受诱惑,很难保持住自己的正知正见,也难实施自己的仁者行,正如一些佛教徒所说的:人生在世,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会跌入无间地狱中。

流俗众、仁者稀的根本原因就是人们不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误认躯壳是真正自己的缘故,如果人们都认清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自然不会再为躯壳消耗自己的道德福报了,更不会为这躯壳来糟蹋自己的道德财富了。吝啬自己道德财富的人就是仁者,而大部分的流俗众却都是里通外国、糟蹋灵魂自性道德财富的败家子。

点赞(0) 打赏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