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是人生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生的基本权力,但是,享受不是免费的午餐,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其一是钱财,人们都很明白,人们还不明白,享受还要付出道德代价的。钱财的付出很好理解,也很明白,也很好解决,但是道德的付出就很难理解,有时也是很棘手的问题了。 从佛法的角度讲,我们能以人身外相出现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具有相当大的道德福报基础的,世上的任何财富、权势、名望,无论是多么巨大,但与人身获得的这个福报相比,就好比是九牛一毛般地难以相提并论,比如一个即流浪又是极度残疾之人,终日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没有任何保障,更谈不上社会地位了,只要是他明白了佛法说教,并能精进奉行,只要是他一朝开悟,即刻就进入圣人之位,奥妙无比的佛性神通妙用即刻就会在他身上得以显现,这种人生所获果报是世上的任何显贵根本难以相比的。为什么他能得到这样的极贵收获,所依资本就是自己的人身。有些宠物的福报极大,甚至超过正常人的福报享受,有的还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但它还是畜生,下世还是畜生,永远连佛法都闻不到,几时能入圣位,因为它是畜生身,不是人身。 世上的任何的巨大福报都不如人身的尊贵,哪怕是污秽、腐臭、残缺之身也是如此,尊贵的本质在哪里,是内在的人的理性。只要是他明白了佛法真理,并能置身肚外、舍弃生死地求证菩提,就会即刻成佛,这就是人身的珍贵之处。除此之外,对于没有精神上进之心,只求肉体享受之人的身体就是一个臭皮囊,这些人中,无论他是巨富敌国、还是社会名流、还是名门显贵、还是皇亲王族,都可以说是行尸走肉,远远不及以上证得佛果的污秽、腐臭、残缺之身尊贵。 通过以上的譬喻,世间的任何享受都是一时的妄念执着心所驱使的安逸心理,为了这个妄念的实现,人们不仅付出现实的钱财,还要付出道德福报代价,世间享受与钱财的交换是依一定的固定标准的,但是,道德福报的付出就不依人间的标准来交换了,而是依其享受欲念中的贪心大小来决定的,如果享受心理中的贪心因素多,那么所付出的道德福报代价就会很大,甚至是大得不成比例。如果享受心理有了邪恶因素,那么其道德福报的付出代价完全是成了祸害糟蹋。比如有人为了淫欲的享受而强奸,其付出的道德福报代价是什么呢,是十几年的牢狱之灾,外带妻离子散的伦常结局,老年还有可能流浪街头无人照看,这种代价怎么能与正常夫妻的淫欲代价相比呢! 人们会讲,我们生在了好的时代,物质条件极端丰富,追求一点生活上的享受能有什么过错呢!当然没有过错,但我也相信,如果他心中装有在贫困地区人们的枯瘦面孔的时候,想到世界上那些挣扎在死亡线上饥饿人群的时候,他就会享受的不安甚至放弃享受,尤其是极度奢侈的享受。这是什么心?是菩萨心。就这一念,他就是菩萨,是菩萨怎么会精神抑郁、怎么会烦恼、怎么会生病呢?贪官河北第一秘李真早已被处以死刑,他有一次受招待的宴会上,闲暇间看到一位老太太捡垃圾桶中的剩菜叶,一问才知回去是和孙女一同吃时,自己的良心受到了极大的振动,一掏身上没有多少钱,就立刻返回宴会上找人借了两千元钱,回去找那老太太时,人已走了。他转身回来,再见到盛宴时,感到了极大的恶心,他冲在场的人大大地发了一通无名火,人们还不知所措,人们哪里知道这是他的良心发现了,也是神仙在点化他,可惜他没能完全猛醒过来,最后还是走向了不归路。这样的巨贪在偶然的时候都能有这样的良心发现,那我们呢! 享受是要付出代价的,尤其是道德福报的代价,那是无形的,也是难以掌握内中量价关系的。佛法中讲,享福消福,这里的消福就是指的道德福报。 当代青年们生到了好的时代,却并不一定是好事,因为青年们不知道享福消福的道理,只是一味地享受,社会也是极力地鼓励人们享受,结果是很难保证后半生还有没有享受的资本。没有了享受福报资本的现实表现是邪念滋生,身体溃败,健康受损。青年们可以自己测算一下,自己的健康身体能保持多少年,也就是自己的福报被自己消耗的还有多少。有些青年是拼命地追求享受,这就相当于拼命地要将自己后半生的享受福报糟蹋尽而后快。 人的一生幸福与否不是在前半生,而是在后半生,因为前半生的身体都是充满活力的,怎么都好过,而后半生才是较劲的时候,如果后半生健康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前半生如何幸福都不值一提。所以说,真正有智慧的人们是前半生吝惜地享受自己的福报,甚至还要施舍,为自己的后半生添置福报。节省已有的福报,还要购买更多的福报,让自己在后半生中和自己的子女们慢慢地享用。 享受是要付出双重代价的,钱财的付出好说,而道德福报的代价就很难说了,如果享受超支,自己的福报自然会很快地减少,减少的现世现报就是身体受损甚至溃败,当自己接受腐败因果而受罪时,才感到是享受害了自己,却又难以自制、乐此不疲,所以说,享受是健康的糖衣炮弹。 佛教中说当代社会是凡圣同居土,弟子规中也讲,凡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就是说还是有仁者,就是求证自己人性充实、完美的善良人,向往天堂的宗教徒和求证自己本如佛性的佛法修行人。其实,现实社会也是凡魔同居土,社会上还有大量的魔法说教,就是那些让人们大量地消耗道德福报,也就是鼓动人们消费甚至是提前消费的人和学说。一旦上了提前消费的贼船,就等于是沦为了银行的奴隶。如果道德福报亏空了,就会为钱铤而走险地向魔鬼借钱,也就是以犯罪的手段搞凶财,结果就会沦为魔鬼的奴隶,那么进入地狱仅是迟早的事了。如果不会沦为魔鬼的奴隶,那么,身体溃败和晚年受罪就是最直接的现报了。 世俗享受本质上就是消费自己本如自性中的道德福报,享受中,贪的因素越大,则对灵魂中道德福报的损耗就越大,甚至可能是对道德福报不成比例的糟蹋浪费。对于灵魂中的道德福报积蓄,如果享受中贪的成分很少,则可接受相当可观的福报和享受很长的时间。如果贪的成分多,则可使福报享受大大地缩水。如果现实享受的物质福报中有犯罪作恶的成分,很可能会在享受福报的同时就遭到现世现报,因为这次享受使他永恒自性中的道德财富全部糟蹋亏空了。现世现报的表现又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堕落甚至犯科,另一种就是身体健康受损甚至夭折。这不是谁的有意安排,也不是谁的主观臆造,更不是什么教主的意志,实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佛教中称之为善恶因果规律,不明其理的人们都是乐此不疲,所以才说,享受是健康的糖衣炮弹。 人道社会是让人百炼成钢的大熔炉,也是让人堕落的大染缸。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大部分人都是顺其诱导而堕落,诱导之一就是享受。具有佛性根基的人们却是在与邪恶诱惑的较量中,使自性不断升华,最后证出自性中的如来智慧而得圣果。大部分人都是随着诱惑迷失自我,追求享受就是难以摆脱的最大,也是最基本的诱惑。受其诱惑影响的最现实一害,就是以有损我们身体健康的形式来表明我们福报的降低。 人的一生离不开衣食住行,在这当中能正确地运用自己的物质财富,就是属于正常的福报享受,就不会对自身产生坏的影响。如果不能正确驾驭衣食住行,也就是不能正确地使用自己的物质福报,超过了正常限度,就会产生坏的影响。这影响包括外相和自性的两个方面,这种影响反映到身体外相上,就是使身体健康受损。反映到内在的本如自性上,就是自性的堕落,道德品质的下滑。 淡薄享受、淡薄名利、恬静虚无是提高身体健康的基本条件,也是享受的最高境界,如果达不到这样的境界,身体健康状态就难以保持,所以才说,人们都难免会生病。 淡薄、凝静、恬静虚无是与宇宙佛性相和谐的一种精神状态,过度享受则是背道而驰,现实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完全依赖于人们享受意识的不断提高,也就是鼓励人们贪欲意识的不断膨胀。两者是宇宙佛性的本来理性和人类享受贪求欲望相对立的两个方面,现实社会的进步就是在调和两者矛盾的和谐中发展起来的。但是无论社会物质多么丰富,科学发展如何进步,则在追求身体健康的问题上,却没有任何调和的余地,只能依靠淡薄享受、淡薄名利和恬静虚无的精神状态。但是,由于人们贪欲本性的存在,能够看清这点的人很少很少,大部分人都热切地希望身体健康长寿,却又不愿意放弃追求物质、精神及感观上的享受,更想不到自性道德素质的修养。这是一种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大部分人是挖空心思地找捷径,却不愿意付出一点点淡薄享受、勤俭节约、恬静虚无的努力。矛盾的心理造就矛盾的行为,也会产生畸形的社会现象,因此,各种迷信便风行起来。如迷信歪理邪说、迷信宗教偶像、迷信药物作用、迷信科学手段等等。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就存在着善良与邪恶的较量,这种较量的战场不在广阔的空间,而是在人们的心里。众人的善恶程度决定了社会的善恶程度。社会现象是微观思想的宏观表现。善良之神不潜余力地规劝人们认清享受的本质,享受的利弊,想尽办法教导人们适度地享受,甚至于放弃享受,修证圣果。而邪恶之魔却利用享受来攻击人们所具有的贪欲本性的薄弱环节,大肆宣传、大肆鼓燥,其目的就是掩盖人们的佛性、耗竭人们的精气、激发人们的兽性。利用丰富多彩的物质上的、精神上的及感观上的刺激享受,制造疯狂的社会、疯狂的时代,将人们的思想引诱到疯狂的魔鬼世界。这样的世界并非以疯狂为结局,而是发展到人们的思想极度空虚、畸变,最后以相互残杀的地狱世界告终。 疯狂世界的人们对于健康问题麻木不仁。“今朝有酒今朝醉”,“为爱死一回,做鬼也风流”,甚至疯狂至死成为时尚。当今社会这样的场面时常出现在一些歌会、酒巴、舞厅等娱乐场所及赛场、网络世界里。在这灯光迷离、振人心弦、摄人魂魄的氛围中,那些狂嚎滥舞、性欲挑逗、醉生梦死、歇斯底里地发作就是疯狂世界的缩影,是世界末日的前奏曲。在这种场合下,人们身体的健康状况可想而知。而这一切都是从享受这个糖衣炮弹无形攻击开始的。 享受是健康的大敌,也是使人们精神堕落的温床。但它又是现实社会经济发展和现实社会人们生活的需要。作为人王的政府首脑,本应该教导人们适度地享受,也就是教导人们勤俭节约,这才是人性的政策,是杜绝各种危机的圣贤之道,但是,他却依赖鼓吹、激励和诱导人们享受欲望的膨胀而发展科学经济。具有一定佛性智慧的人应该清楚享受的利与弊,为了身体的健康与长寿,就不能不对享受加以限制。为了身体的基本需要而享受,克制自己的贪求欲望不能越出一定的限度,才不至于影响身体健康。虽然过度的享受是人们的一种向往,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也是社会伦理所允许的行为,但是,自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处理好这两者的矛盾也是个人精神道德素质的一种现实体现。也是辨别圣与凡的分水岭。

点赞(0) 打赏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