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我来做什么?大部分人都会说,人生就是享受。至于享受的过程与质量就是命运了。或许也会有一些人认为人生就是为恕罪和接受磨难而来。这就是“弟子规”中说讲的仁者稀了如果从佛法的角度讲,这就是圣人了。而以上享受人生的人们就是“弟子规”中所讲的流俗众了,是佛法中所讲的世俗凡夫了。

    对于凡夫自然要讲凡夫的语言,人生就是为享受而来。但是,佛法却不是依凡夫而建,从佛法的角度讲,人们都是各自带着很丰厚的道德财富而来,有的上世就有一定的或是很丰厚的道德财富基础,这世自然还是享受未尽的福报而来。有些人是上世救国、救民、救难地做了很大的功德事,这次享受而来。也有一些人是从畜生道,已经经受了无尽的苦难,罪业刚刚消尽,往世的宿债刚刚还清,这才得到入世的资格,这样来的人们,因为内在的道德根基比较贫乏,往往是人生贫穷坎坷,社会地位卑贱,道德素质也比较低,所以,又极其容易地损毁自己的道德财富,失去再享受人生福报的资格而重返恶道。

    对于凡夫人来说,生来就是享受。因为这些人都是混混噩噩地来,一睁开眼睛就顽固地执着这个肉身就是本质的自己,其一生就是拼命地为肉身谋利益,让肉身很好地享受,只有在他们体衰命终之时才可能有所感悟。

    还有一些人上世就是宗教修行人,只是没有成功而重返人道来,继续完成他们的神圣事业。这些人们虽然也是混混噩噩地来,但大都是乐善好施的善良人,稍微碰到机缘,非常容易重返神圣修行殿堂。这些人们在冥冥中都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这个肉身不是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是永远存在的灵魂。这就产生了与凡夫不一样的人生追求了,就是不贪世福,不求享受,慈悲施舍,乐于助人。这些人的人生都不是为肉身享受,而是拯救灵魂。

    人间享受犹如灵魂披上盛装,带着道德财富到人间这个消费场所享受消费是一样的,只是人们只知道人间的往来交换,却不知道灵魂在冥冥中的买单了。人们往来的价值交换只是游戏,是虚幻的,而灵魂的买单才是真实的。

    每个人灵魂的道德财富也是有限的,如果只是一味地享受,终究会有享受尽的一天,这就产生了享福消福的问题了。如果享受平淡正常的人生,他的道德财富可以支撑他的灵魂以人的盛装享受人生多少世,如果有了非理性的享受因素,也就是有了浪费的嫌疑,浪费属于是莫以恶小而为之的恶行,因为这样消费的道德财富付出是远远地大于正常付出的,那么,享受人身的期间就会大打折扣,如享受几世的道德财富资本仅能享受一世,甚至一世都不够,如身体健康受损及夭折等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享福消福。享福是指生理上的感受,是身体上的,消福是指道德财富的支出,是灵魂上的。所谓的身体健康受损,实际上就是享受人生的福报缺失了,是人生的质量打了折扣了。对于凡夫来讲,没有灵魂的概念,自然是怎么都可以了,享受、奢侈、腐化,享福、消福、糟蹋福。如果有了宗教意识,就不会这样了,就会产生精打细算的念头,这就是惜福,就是勤俭节约。

    有些人生来福报极大,如首脑、帝王、富豪等等,但是不知惜福,却是无尽地挥霍糟蹋,结果是这一世就落个败落甚至是沦为阶下囚的下场等等。还有人将福报变成了毁灭世界的能量糟蹋殆尽,结果是在这一世还没享受完就下了地狱。如历史上的希特勒、东条英机、墨索里尼、本.拉登等等。对于恐怖分子来说,结局就是死亡地狱,只是个早晚的问题。因为他们的作为对于自身的道德财富来讲,糟蹋的达到了疯狂的程度,实在是太可怕了。

    也有些人生来道德财富及其匮乏,甚至摔了几次人生筋斗,结果是以浪子回头金不换之心,打出了辉煌的天地,也就是挣来了可观的道德福报。

所以需要强调的是,人生就是掌握灵魂道德财富的运行场所,人身实际上就是消费道德财富和增加道德财富的工具,生来道德财富的多少并不代表他以后永远固定不变的,可以依自己的善恶作为而不断地发生变化。所以说,享福消福是世俗人的人生游戏,惜福则是善良人们拯救灵魂的一种自然潜在本能。

点赞(0) 打赏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