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讲“恬静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如果自心清净无染,沉于丹田而不放逸,什么疾病都不会发生,甚至冷与热都不感觉。如果掌握了这其中要领,可以让自己在很冷很热的情况下心态自若而不生病。只要人们时时地保持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起波澜,处于恬静虚无的精神状态,就永远不会生病。

人人都热心与执著自己的七情六欲放不下,殊不知,正是这七情六欲才是造成自身众多疾病的本质根源。无论这七情六欲的正与邪,都是害人的重要罪魁。正的情欲虽然符合世俗伦理,但它能够造成内心波澜,打破内心平静状态而使生理失衡产生疾病,想要养生就应该放下。邪的情欲根本就是让人糟蹋自性道德福报、向下堕落的罪魁。宇宙佛性本来就是一种奥妙无穷、威力无比的无形能量,掌握着宇宙中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分子、原子的所有范围都处于和谐有序的最佳运行状态,对于我们的身体,同样处于这种宇宙佛性威力的呵护之下,这就是佛陀所讲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的道理所在。宇宙佛性本来是让我们的身体运行处于和谐有序最佳状态,也就是最健康自然的善始善终,但是,由于人们七情六欲的干扰,使我们的内心世界时时地偏离恬淡虚无的自然最佳状态,也就是佛教中所说的,偏离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越来越远,这就使得自身的精神状态很难与宇宙佛法理性同步,那么,漫布于我们身体中的佛法理性的神通妙力也很难在我们身体内发挥作用,一旦我们的身体偏离开了宇宙佛法理性的护佑,就很难抵御病魔的侵入造成心理及生理上的混乱,产生病变也就在所难免了。相反,这种自然威力在动物身上的表现却非常明显,这就是人们不能理解的动物甚至低能动物身体自然恢复功能及一些不可思议的能力。其实,这不是动物有什么特异功能,这种能力在人类身上同样存在,并且也是完全相等的,医学称之为免疫力,只是人们成天处于繁杂的七情六欲干扰之中,埋没了自身这种能力的发挥,这也就是自绝于宇宙佛法理性的护佑之外,患病的内在环境也就形成了,只待外缘的触发而生病相了。再有人内心贪、嗔、痴、慢、疑五毒的内奸,时时地督促人们做自己毁灭自己的事情,疾病与灾难怎么能免除呢。

对于疾病人们都是反向理解,认为是自己得病了,如何解决等等,殊不知,疾病的显现是自性中因果规律的警示,自身佛性通过这种形式告诉了我们,我们有了不如法的地方了。我国中医就是在对疾病机理正向思维的逻辑下产生的,这就符合了宇宙佛法理性。正是由于中医中包含了非常高深的佛性智慧,所以说,中医治本。西医是在对疾病机理反向思维逻辑下产生的,所以说,西医治标。现代西医的发展仍然还是依照反向思维的模式,研究更为微小的机器人,钻入到微细血管中去看疾病的外相和如何机械地除去这些外相,而不是研究造成这些外相的内因,如何从解除内因的角度解决疾病。内因就是恬淡虚无的本来自性,中医文化是让自性如何收敛不放逸,而西方文化是让自性尽情放逸,如人权自由的极端维护和各种形式自我发泄的狂欢活动等等。这也是中西文化差异的本质。

人可以由于自己心理上的诸多波动而造成生理上的变化,这种变化显然是在打破生理的清净平衡状态,其结果必然是给身体的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就是疾病产生的根源。

自古以来人们就明白精神因素对身体健康影响的至关重要性。有病三分治、七分养的古训告诫人们精神心理对于身病的重要作用。佛学中更为详尽地告诫人们,人有八万四千种烦恼存在,就有八万四千种疾病产生,这虽然是一种宗教上的教理,虽然人们对于他的义理还不能更深入的了解而存有怀疑的态度,但它确实蕴涵了一定的哲理。从这个角度不难理解,病是由心理、也就是精神状态的偏邪造成的。中医学上讲得更为具体,他把造成各种病变和精神因素对应关系列举得非常清楚: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等等。这并非是某人的主观臆造,而是几千年人类生活实践经验的结晶。可以说若能长期地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恬静虚无的精神境界,那么,身体将永远健康,也不容易产生生理疾病。这种良好心态的保持和虚无精神境界的获得并非易事,而是一种难中易、易中难的精神道德修养过程。所以,佛教界将精神道德修养作为一种生死大事,也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下借鉴。从佛法的角度讲,生病也属于是因果链中的一种。

人是精神与社会活动极其丰富的动物,不同的精神活动造就了不同的道德根基,也就决定了不同的生理运行状态,决定了因人而异的身体健康状况。人群中存在有无数种疾病,对于每一种疾病,各人又都有着极细微的差别,这些都是归结于不同的、具有细微差别的心理素质,所以,从中华文化繁衍出来的中医医方都是一人一剂,而西方医方是大水漫灌。“恬静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说长期保持住恬淡虚无的心态,精神意识守住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受外界诸多因素的干扰,就没有感染疾病的条件,也没有病魔侵入的可乘之机,怎么会得病呢?这是极其简单的一句哲理,若能达到这样的精神状态标准,没有一定的道德积累和一定的精神道德修养是做不到的。人非圣贤,思绪万千,自然没有不得病的可能。

现实世界是极其精彩的,既有辛酸苦辣的磨难,也有无尽的天伦之乐,更有无尽功名利禄、感官刺激的诱惑,再加上人类具有的五毒劣性的存在,如果使自己在这五彩缤纷、充满无尽邪恶诱惑的现实世界中保持住恬静虚无的精神状态,真是难于上青天。自古以来,人们始终提倡身居淤泥而不染的清廉品德,这并非单指人的品格规范教条,而是有更深层精神生命意义上的利己慈悲规劝,事实上做到这点能有几人?那么精神上的起伏必然引起内心世界的混乱局面,最终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进一步再引起生理上的不适,那么疾病也就产生了。

复杂的心理状态产生复杂的心理感应,最后就会造成复杂的心理疾病,如果心理疾病不能及时治疗,使之恢复到正常状态,那么,久而久之,造成经络上的不适,疾病也就产生了,如果还不能制止住这种恶的趋势,那么,病情就会愈演愈劣,宏观表现出来的病状就会越来越严重,甚至死亡。最后便不得不借助医学的力量为自己解除病苦了。

疾病即能由心而生,自然也能由心而去。但是,精神的放纵是人类的一大劣性,这也就是现实社会人们普遍提倡的人性需求。由于自性与环境的双重作用,若想收敛自己的精神状态而内守,达到恬淡虚无的精神状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即不愿意放下现实的享受而达不到恬静的精神状态,却又启盼身体的健康,由此就形成了一种双重折中的方法,那就是气功。既不失世间的享受,又用俗世间的一些伦理逻辑方法驱使着人们达到一段时间的宁静。就是因为片刻的虚无状态对人的疾病痊愈具有一定的恢复治疗作用,深受人们的喜爱,所以才会以一种传统文化的形式流传至今。这说明精神作用对疾病的疗效是完全可信的。但是,这仅是一种权宜之计,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因此,可能好了再犯,或者由于精神素质的的原因而根本达不到凝静状态而失去气功的作用。若要达到长期的精神良好状态,就要从心性上,从自己的精神道德素质上下功夫。“人到无求品自高”的人生哲理,其意义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思想教育教条,而是对自己生命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的格言。只有彻底地明白了人生的根本意义,才能对现实世界看得开、放得下,才能达到心性的平静祥和,这才有了恬静虚无精神状态的素质基础。只有具有了这样的深厚的道德基础,精神境界才能达到长期的或者比较长期的恬静虚无状态,那么,佛性的神通功力才会逐步地发挥作用,慢慢地将异常的运行状态扭转过来,恢复正常,那么疾病也就消失了。这样的精神状态还能断绝外来病魔的侵入,身体自然安泰。佛教中讲,如果修行达到了阿罗汉的果位,就断除了患病的根源。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不可能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人们也难达到高的精神素质要求,由于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和人类精神道德水平所限,单靠精神调节自疗疾病是不容易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这就必然要借助外部的力量来解除病痛,不能一味地拒绝他人的帮助。“人贵有自知之名”,不现实的自撑,只能耽误自己的病情,影响身体健康,就像有些人,自以为有一定的气功体验,甚至在学某种气功功法,盲目地有病不看医生,结果,造成更大的伤害。

点赞(0) 打赏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