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是与肉身躯壳相对应的福报感受,是人们心理上、生理上的一种舒适、满足、心情舒畅、令人愉悦的感觉。由于众人道德素质与精神境界水平的不同,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期望值,对幸福的感受程度也大不相同。正是由于精神境界水平的不同,难有对幸福设定统一的质与量的标准。如果从肉身躯壳的角度讲,就从以下的五个方面来对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五福。

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长寿是命不夭折、福寿绵长。富贵是钱财富足、地位尊贵。康宁是身体健康、心灵安宁。好德是生性仁慈、宽厚宁静。善终是临命终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苦,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祥自在地结束这一次生命历程。甚至达到能够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心不贪念、意不颠倒、如入禅定地结束这一生。

幸福实际上也是人们的一种执着,如果人们证出了自己的本如佛性,一切执着都将不复存在,还哪里来的幸福与否,正是人们没有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这才产生对幸福的执着,对幸福的追求,对幸福的渴望。结果是让自己永远地沉溺于六道生死轮回中不能出离。如果通过佛法修行有了智慧,就会放下对幸福的执着而有了新的理解。

第一福:长寿。寿命是指自己在现实世界上存在的时间期限。影响寿命长短的因素很多,如遗传基因、先天因素、生理条件、心理条件、生活条件、生活习惯、意外事故等等。

自古以来,人们都希望自己的生命绵长,甚至长生不老。有多少名人、帝王、平民百姓,为了追求长寿之道,不惜耗费大量钱财。有的付出大量的体力活动,无论酷暑还是严寒,始终不渝、坚持不懈。有的为了健康长寿,竟然以失去道德积累为代价,结果反倒使自己折寿。

长寿是人们共同企盼的一种追求,也是显示人生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现实社会上的物质代价难以获得的。有些人虽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最终结果并非尽如人意。所以说,长寿是多么难得的一种幸福。

以上是世俗人对长寿的执着认识,若从佛法的角度讲,人的一生是由自性中的道德福报所决定 的一次生命表相,身体仅是这次生死轮回所寄宿的一个躯壳,这个生命躯壳是宇宙物质所组成的,物质世界是变化的,我们的身体也会有生有灭的终会消失,而我们的本如自性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永恒存在,所以说,真正的自己是永远不会死的。如果通过佛法修行证出自己的本如佛性,就会认出自己的本来面目而看破生死,就会摆脱长寿问题困扰而得到解脱,只有达到了这种解脱,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的本质。

第二福:富贵。长寿是第一种幸福,虽然有不少人已经享受到了这种幸福带来的利益,但是并没有幸福的感觉,因为他们的一生穷困潦倒、颠沛流离,一生忙忙碌碌,老来竞然一事无成,甚至仍然处于贫困交加之中。他们觉得自己一生好累。如果人的一生能够生活富足、衣食无忧,潇洒愉快地度过一生,甚至还功名利禄俱足,那是何等的荣耀、何等的幸福,实在是难能可贵。

但对于佛法修行人来说,世俗上的一切荣辱富贵,都是过海烟云,是永恒自性中的道德福报被自己演绎到世界上来的表相,就是为这由宇宙物质组成的肉身服务。现实生命都是瞬间即逝,人的一生又能消耗多少?当疾病痛苦缠身的时候,再也体会不到富贵带来的幸福,并随着自己生命的结束失去富贵意义,又有什么可执着的呢?自己的本如自性才是永恒的,所以说,佛法修行人都是利用身体借假修真地用富贵为庄严自己的本如自性服务,结果是慈悲喜舍地将自己的富贵施舍他人,以此将自己的社会财富回向到自己的本如自性中去,变成自己的永恒道德财富作为提升自己精神境界水平的道德资粮。所以说,佛法修行人都是看破富贵,不为富贵所累地法喜充满,这才是永恒的幸福。

第三福:康宁。有些人俱有了长寿的身体素质,并且社会地位也比较显赫,生活也很富足,但同样没有感觉到幸福的轻松与快意,因为常常是疾病缠身,痛苦疾病的折磨已经完全冲淡了其它幸福所带来的快乐感觉,还有频繁的坎坷灾祸。除此之外,社会、家庭的诸多是非矛盾牵涉自己的心绪不得安宁,思想起浮、心烦意乱、夜不能寐。更没有闲暇空间容纳幸福所带来的快意。这也正是现实社会一些人,虽然各方面生活条件非常美满,但总是心烦气恼,令人不可思议。因此康宁是辅助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一生顺利平安,那是何等的幸福。

烦恼都是想出来的。是由于自己的执着,不能看破地为其所累而产生的。佛教中讲,看破、放下、自在。因此,如果能证出自己的本如佛性,烦恼自然烟消云散,至此,身体必然健康,家宅自然安宁。对于世俗人来说,操劳一生,未必康宁,而对于佛法修行人来说,康宁是自然而然的既得利益。

第四福:好德。心性仁善、宽厚宁静似与幸福无关。现实社会上人们所关注的都是客观表现出来的现实利益。长寿、富贵、康宁都是现实社会上的客观实在。这也正是现实社会人们所关注的现实目标,都是对自己的肉体服务。对于内在永恒的根本自性,人们却无瑕顾及。甚至将它看作是现实幸福的一种冲突。因为好德的积累需要消耗现实的幸福利益,这对于重视现实幸福利益的人来讲,这样的消费是阵痛的,难以割舍。可是人们不了解好德是幸福的重要根基,是培植幸福的土壤。道德是决定人生命运的宿命因素。这也正是一些人疲于奔命不能幸福的原因,如果他能好德地积累自性中的道德福报,也就是增加了自性中的幸福宿命,幸福也会一劳永逸。

现实社会上的人身幸福仅是一个人所俱有福德的部分物质体现,还有更大部分是存储在个人的本如自性中,这种本如自性中的道德财富表现出来的就是心性仁善,宽厚宁静的心理素质。这实际上也是幸福的另一种表现形态,是幸福的重要成分,也是幸福的根本基础。有相当一部分人,生活并不富足,甚至还很贫穷,一生坎坷,可他们的感觉却是十分幸福,为什么?这是因为他们内心世界的幸福在起作用,人们常说这是精神食粮,它是幸福存在于本如自性中的储备部分,实际上,这部分的幸福要远比物质幸福重要,世俗的幸福决定仅有几十年寿命身体的生存质量,而本如自性中的幸福决定永恒自性以后生命轮回的质量。

对于好德的态度,世俗人与佛法修行人截然不同,世俗人看重的是对于肉体生命的幸福,所以才会有无尽的人生奋斗,由于没有看破幸福的本质,最后也都是回馈到这个有生有灭的肉身躯壳上,生命消失,幸福也就不存在。而佛法修行人看重的是永恒的本如自性,关注的是本如自性中的幸福,由此舍弃世俗的幸福而好德,结果是法喜充满,得到的是难以言表的幸福愉悦。

由于各人道德素质与精神境界水平的差异,一些人关注的是现实世界的幸福,如长寿、富贵、康宁等。而另有一些人由于关注永恒自性中的幸福而好德。永恒自性中的幸福是现实社会幸福的宿命基础,它决定着现实幸福的发展与稳固程度。一些人们身处幸福的现实环境中,总是感觉心烦意乱、心绪不宁,甚至是自甘堕落而祸不单行,其根本原因就是本如自性中决定幸福的道德财富浅薄不稳或是亏空的缘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德不配位了。因此才说好德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基石。

第五福:善终。人的生命都会有一个终结,如何结束人生,以什么样的形式来摆脱身体的束缚而恢复灵魂的自由,回到新的轮回中去,也是表现一个人幸福程度的重要标志。人的一生仅是不死灵魂无数生命轮回中的一段,生死就是无数生命轮回的交接点,也是通过生死的方式完成生命表相的接替。命终接替的质量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人临命终时没有疾病的痛苦折磨,没有难以割舍的牵挂,更没有精神上的遗憾,就像是睡觉一样地离开人世,那是何等的惬意,何等的幸福。只有这样的结局才算是为人的一生幸福划上圆满的句号。甚至一些佛法修行人能够主观掌握自己死亡的时间、选择死亡的地点、舒适死亡的方式和死后的灵魂归宿等等。事实上,大部分人临命终时,大都像是热锅上的蚂蚁,痛苦万分,这时才有可能感悟到世上幸福的虚渺不实。这也是圣与凡的重要区别。

有一些人虽然寿命很长,但是晚年的生存完全处于一种寄人篱下、备受屈辱、苟且偷生的状态。甚至长期卧床不起、遭人白眼、生不如死地度时光,在人们的诅咒声中耗到生命的尽头。有人偶然遭受不幸横死命终,给他人留下惋惜的印象,最终为自己的人生幸福留下一丝缺憾。

如果能在生命终结之前做好各种准备与嘱托,使自己的永恒自性在脱离身体的时候没有牵挂、没有遗憾,由丰硕的道德积累与高尚的精神境界水平所决定着,能主观地掌握下一次生命轮回的去处与质量,这种善终结果的幸福感受是现实社会上任何幸福都无法比拟的。是人最高精神境界的归宿,也是福德极端充实的结果。也是圣与凡的不同表现。

五福集合反映出了一个人生幸福的全部指标,五福俱全是最为完美的幸福。但是人们都难以达到这样的结果。为什么?因为现实社会上的人们,大部分注重的是现实社会上客观实在的幸福,这种幸福大都是永恒的道德财富演绎到社会上来的,因此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好德与善终二福的积累。相反,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注重好德与善终二福的积累,不注重长寿、富贵、康宁三种现实幸福的质量,甚至还会损害现实社会的三种幸福。因此,五福俱全仅是人们相互问候的一种祝福。求得五福俱全难以实现。但是如何取舍以及对幸福的认可程度,完全取决于各人道德积累的多少与精神境界水平的高低。

世俗幸福,都是对身体躯壳而言,身体是无常变幻之身,幸福仅是对这身体躯壳服务,世俗的幸福对于永恒的本如自性讲毫无意义,所以都是身外之物。正因为我们身体是时常变化的,其所感觉的幸福也是相对变化的。从某个角度讲,其感觉的是一种幸福,而换个角度,就可能不是幸福,而是烦恼。在某一个时间所感觉的幸福,在过了一段时间后,也许就会变成烦恼。世俗的幸福与烦恼具有一定的连带关系,所以说,“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就是说,福来,不要被其冲昏头脑而失掉自己的本如理性。祸来,也不要气馁,只要自己冷静对待,难关过后,必有后福。所以说,世俗之祸福都不是绝对的,更不是永恒的,对于永恒的本如自性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和帮助,甚至一旦被世福冲昏头脑,还会给自己的本如自性带来灾害而堕落。

世俗的幸福是刹那生灭而不实的,而自性上所感悟的幸福才是永恒的,这种幸福完全是由自性精神境界升华而带来的一种欢悦,是自性升华的感应。这种幸福难以用世俗语言来描述,也无法用世俗的价值利益相比较,这种幸福感觉佛教称之为法喜。

当人们享受了一生的幸福之后,临命终时,感觉任何世俗幸福都化为乌有,结果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哭天嚷地地哀嚎。而法喜充满的人,一生并不一定享受到多少的世俗幸福,但临命终时,大都是随着法喜的升腾感觉而进入天道。法喜是一种升腾之力,在人们感觉法喜之时,大都是一种向上升腾的感觉。所以在生命交接的关键时刻,见到的都是幸福无比,难以形容的绝妙境界。结果是临终面容大都是非常舒坦甚至是面带微笑。

如何看待幸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识感受,这就好比是一道二元方程,对于不同的精神境界,各有一个相应的幸福答案,都是平衡有道理的,也是相对的,对于各自的选择也无可指责。如果依佛法修行来求证自己的本如佛性,由此所悟出的幸福才是绝对和永恒的。何取何从,由各人的佛法智慧来决定。

点赞(0) 打赏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