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众生与菩萨,在世俗人看来,是凡圣地位截然不同的两个阶层,这是世俗人的偏见,其实,菩萨与众生的本来面目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的只是道德积累的不同和由此所决定的精神境界水平的不同。菩萨与众生仅是对这两种精神境界的称谓。虽然我们是一般世俗人,如果精神境界超越了世俗人的范畴,达到圣洁、慈悲、善良的忘我程度,那么,这种境界就是菩萨。在现实社会中,具有这种精神境界的人不在少数。在一般阶层的人群中有,在贫贱的人群中有,在社会地位尊贵的人群中有,在富贵显赫的人群中有,甚至在妓女、土匪、士兵中也同样存在,因为刹那的这种精神境界,他就是刹那的菩萨。

由于道德积累的不同,精神境界水平的不同,那么,指导其现实社会行为的思想动机截然不同。善良与邪恶是存在于宇宙与生命及大大小小所有范围中对立的两种因素,调节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宇宙佛法理性之精髓。对于这种关系的认识,随着精神境界水平的不同,就显示出了截然不同的应对态度。就是在现实生活的点滴行为中,菩萨都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本质、人生的本质和人生奋斗的本质,知道道德与物质福报相互转换的关系,所以都非常谨慎。由于对道德的得失非常重视,在尽一切可能地广做善事,积累功德的同时,还小心翼翼地做人、处事,唯恐不慎造成道德的点滴损失。对于自己物质组合身体上、生活上的磨难,欢喜信受,勇于面对,认为这是受报、还欠、消业的极好机会,既然以前不慎造下了恶因,今天能够得以偿还了结,真是再好不过了,这就是菩萨畏因不畏果。由于从心理上的态度不同,那么对身体上、物质上的磨难所造成的痛苦也就有了不同的感觉,甚至对疾病的折磨也不感觉难受。佛教中讲,菩萨有病相没有病苦就是这个道理。而我们则是病相远还没有来,就先疑心疑鬼地检查找病,痛苦不堪。这也是菩萨与众生对果的不同态度所造成的分别。

一般世俗人因为不懂自己的本质,不懂得人生的本质,更不懂得道德得失与现实善恶行为的对应关系,不知道永恒道德利益与现实物质利益的天壤之别,尽做些捡芝麻、丢西瓜的蠢事。为了现实物质的、享受上的利益,不惜以损失道德为代价,也就是不注意节制恶因的形成,待到福德亏空,受报恶果时却慌了手脚,这就是世俗人畏果,却不介意造成这种恶果之因。最现实的是犯罪行为中,罪犯们作恶时,不想天网恢恢,待到受报恶果时却东躲西藏、浑身发抖、惶惶不可终日,连接受还报的勇气都没有,大丈夫的豪迈气魄荡然无存。在肥胖症带来疾病磨难的时候,害怕得要死,却仍然放不下可口的美味与狂妄的享受,当一些疾病到来的时候,害怕得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四处求医,求神保佑,却不回顾当时造成这种病果之因和在戒恶因上解决问题。

人生在世,就是在有意或无意地做道德财富与现实物质利益的转化游戏。菩萨与大德之人充满了主观掌握人生的智慧,他们的现实行为都是在有意地将世间的无常物质利益转化为永恒自性中的道德财富,这是他们人生的唯一目标。凡是与这些目标相悖的行为,他们都坚决克制。在道德得失方面,几乎达到了世间守财奴的极端状态,由此所表现出来的现实行为就是规范自己的点滴行为时刻符合十业中的善良标准,对自己无意的损德行为害怕得要死,就怕自己的道德积累有丝毫的损失。佛教界中常形容人生之路如履薄冰,充满了千辛万难。这里的千辛万难并非是世人所讲的人生拼搏与人间沧桑,而是指恪守自己本如自性不被污染,坚守道德不受损失,精神境界不被堕落之艰难。当今社会上,处处、事事、时时都是引诱人们享受堕落以至直接露骨地大肆宣扬杀、盗、淫、妄造业的魔说,甚至政府也是在不断地鼓励人们享受、享受再享受,以此来制造社会上狂的场面,刺激经济的发展。菩萨面对世间的种种诱惑唯恐躲避不及,唯恐不慎为自己造下恶果之因。而不是世俗人们的得意忘形、沉迷之中不能自拔。

在现实社会中,菩萨与神仙是存在的,他们都是人性完美、充满佛性智慧的圣人,或许就与我们时刻相处,从外形上无法辨别,纵然有一些神通妙用也很难被世人所觉察,但是,却可以从他们的一点一滴的言行举止中辨别一二。这些人的一言一行一闪念,都严格符合十善的标准,没有一丝的恶念。面对这些人,不必四处求神拜佛地寻求什么帮助与保佑,只要与这些人交朋友、处事情、求教诲,自然会顺利、吉祥、破灾免难、前途光明,因为在自己的灾难到来之前,这些人已经为你将造成这种果的因缘指出来了,如果自己能够信守奉行,灾难也就破解了。实际上,不少的人已经得到了菩萨的指点仍然不觉悟,也就是业力难违,神仙也没有办法。对一个家庭、一个国家都是如此。

我们生活在社会上,终日所作所为的本质就是在有意或无意地做道德转化游戏,世俗人终日所忙碌的,不是像菩萨那样有意地将世俗上的物质福报转化到永恒本如自性中的道德财富上去,而是无意识地将本如自性中永恒的、神圣的道德财富转化到无常的现时物质福报上来。有些人,由于福报大,这种转换的能力也强,很容易在人世间获得极其富有的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有些人由于福报小,这种能力也小,牺牲了一生的时光,转换到现实世界的物质财富和享受条件很少,仍然很贫穷。也有一些人,虽然凭自己的一点小聪明获得了一些现实物质利益和享受条件,并为此沾沾自喜,可他们不知道,由此所损失的永恒道德财富却无法估量,其现实表现就是由原来朴素、善良之人,随着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发达而变成贪婪、无耻、堕落的恶人。这就说明他们永恒本如自性中的道德财富已经所剩无几了。更有一些人,为了自身的一点点私利、享受,不惜杀生、偷盗、邪淫等造十恶业,甚至触犯世间法。结果在这短短的一生中,将自己永恒本如自性中的道德财富挥霍殆尽,连享受人身福报的权利都丧失掉而改为接受动物的囚禁生活,甚至被注销人藉堕入地狱,这些都是世俗人的写照。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是人们对动物性生存逻辑的总结,是自然生态发展的规律,由于人们不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不了解自然因果规律的必然性,所以才用这类的逻辑来为自己解嘲,以此有意或无意地为自己造下种种恶因。有时自己也感到这样做有失人性,会损失自己的道德,但由于精神境界上的愚痴,掌握不住自己的现实行为,因此也就不计后果、不计回报地继续造恶因。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世人不考虑道德损失的巨大代价,当其由于道德损失而造成精神境界堕落、福报下降,不能再有家宅的平安和家庭幸福时,由于福报下降,不能再有尊贵的社会地位与辉煌的事业时,当福报下降,不能再有健康的体魄而接受疾病折磨时,甚至再也不能享受人身福报而注销人藉时,他们害怕了,害怕得泪流满面,害怕得四处奔波,害怕得耗费大量的物质财富去求签问卜、求神祷告。凡此种种,都是世人在接受恶果回报时的窘态。也就是众生畏果的真实写照。由于这种对回报的害怕、逃避、不认帐的态度,更加重了世人在接受惩罚时难以接受的痛苦。疼痛、哭嚎、懊恼、疯狂、抑郁、自杀等等。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并非是佛教界的口头禅,而是代表两种精神境界水平之人对善恶因果的两种态度,由此决定两种人的不同行为和处于不同的精神境界水平上,那就是菩萨与众生。

佛者,觉也,觉什么?就是觉悟人生真相,觉悟生命真相,觉悟宇宙真相。人生是自己无限生命轮回中的一段,也是感悟这些真相的最佳时期,也就是说人的灵性最大,因为六道中,只有人类能有辨别善恶美丑和主观掌握自己精神命运的能力,还有善恶斗争的磨练条件。随着自己精神境界水平的变化,对自然因果规律的感悟也就不断发生变化,随着精神境界水平的不断提高,觉得程度也就越深,阿罗汉、菩萨、佛实际就是觉的不同阶段。

人的一生经历与永恒的本如自性相比是极其短暂的,在这短暂的一生中,为自己永恒的本如自性种下什么因至关重要,而并非是世间所梦幻的一切。神通智慧随着精神境界的提高就越圆满,对于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就越明了,那么对因果的态度就越理智。精神境界越高,则对恶因的惧怕程度就越高。对恶果承受的态度也越积极,对磨难的态度就越豁达。相反,精神境界越低,对于道德与物质间的利益关系就越迷惑,也就越不相信因果,待到承受恶果回报时,却恨得要死,恨老天不公。怕得要命,痛苦哀嚎。这就是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的最真实写照。

点赞(1) 打赏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