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不是其他宗教意义上的宗教,而是佛法教育,佛法是什么,是诸恶莫做、诸善奉行、自净其意三句话和善恶因果规律。佛是什么,不是其他宗教意义上的教主、天主、神等,宇宙万物本来是一体的,这是宇宙万物的本来之性,这也是我们及所有生灵的本来之性,佛教称之为佛性。人们都是将这本来之性迷失了,将这仅有几十年寿命的肉身躯壳当成了本质的自己,却将自己的本来之性丢掉了,结果迷误在六道中承受生死轮回的折磨,其实,自己的本来之性是没有生死的永恒存在。有些人通过佛法修行将自己的本来面目证悟了出来,让自己彻底地明白了,结果是佛性智慧大开,佛性的奥妙神通智慧也能通过自己的窗口显露出来,达到这种精神境界的人就是佛。

我们众人的本性都是佛,但是要将自己的本来面目证悟出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要依照佛陀的教导精进修行才有可能,佛陀教导人们修行的方法,总结出来就是戒、定、慧三个字,并称之为三无漏学。

戒、定、慧是佛法修行的三字决,庞大的佛法经典都是围绕这三个字说法。确切地讲,这三个字是一切修行的总纲,无论是其他宗教,还是世间的道德说教,还有社会的普法教育等等,其意义都在这三字修行总纲中,只是有着重点的不同,由此造成修行的目标与圆满程度的不同。这才产生了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宗派、不同的教义,最终会成就不同的修行道果。修行的最高顶点是证出自身中本有的如来佛性而成佛,佛是众生一体的本来面目。

修行的起始点是戒。戒的前提是忏悔,改过,表决心断恶向善,发愿将自己的恶业债消尽后,不再造新恶业,这就是戒。其次才是戒恶向善地开始修行。

戒的就是佛教中所讲的杀、盗、淫、恶口、两舌、妄语、绮语、贪、嗔、痴共十业。在下便是逆十恶业而行十善业,不但不杀生,还要慈悲护生、救生、放生。不但不偷盗,还要施舍:舍财、舍物、舍力等等地帮助他人。不但不邪淫,还要依儒学说教地规范自己做清白的正人君子。对于邪淫来说,是佛法修行的最大障碍,也是恪守戒规的最大难关,也是众生的最大迷惑。阴魔破坏修行人进步也大都是以淫为契机的,这可以从《楞严经》中的五十种阴魔中得到启示。有淫才有生死,没有淫就没有生死,不破淫就不能回归到自己不生不灭的永恒中去,就不能将自性的本如佛性证悟出来而成就。佛教中出家的缘由就是断夫妻情,否则,最多只能是将不死的灵魂升入天堂,正如其他宗教所修行的那样。就是在现实中,淫同样是社会中破坏人们正知正见的最大阴霾,人们宣扬并赞美的圣洁爱情,虽然不能说是恶,但却是阻拦人们脱离生死轮回证圣果的魔障,如果没有证圣的追求,自然不用出家。天主教中也有出家的,也只是盲目效仿,不懂真义。虽然是盲目效仿,但也有他的利益,就是升入的天堂级别要比不出家的人要高,《楞严经》中所讲,天堂有六层欲界天,越高者,福报就越大、寿命也越长。

现实社会中,虽然阻碍人们得道的魔鬼不多见,但其大小喽罗却是遍地都是,甚至充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破坏人们的道德资财,让人们将下世再做人的资格都糟蹋殆尽,让人们都去做畜生、做鬼、下地狱,可是人们不知其害,反而乐此不疲,什么性质量、性自由、性解放、性启蒙、等等,一些人不仅不知丑,还向社会要名分,开结婚证,别说是忏悔了,连人性的知耻都达不到,实在是臭到极处的地狱坯子。佛在《楞严经》的戒说教育中,将淫放在第一位来重点说教,可见戒淫的艰难与重要性。

恶口、两舌、妄语、绮语是口恶业,什么粗话、脏话,瞎话、狠话、造谣、喷客、胡评和恐吓话等等,虽然没有身业那么明显、严重、犯罪,却是人们丧失自己阴德的最大漏洞,有相当多的人遭遇坎坷、矛盾、疾病、灾难甚至是短命等等,自己没觉察自己做了什么坏事,确实也没做缺德之事,于是就埋怨老天不公,岂不知都是自己的口业所造成的果报,是由自己随心所欲的快言快语将自己的享受福德糟蹋掉了。如果口有遮拦,不说粗话、狠话、脏话、瞎话等等,而是文雅、诚实、和善、劝善、微笑等等,那么就是行善业了。

贪、嗔、痴、慢、疑属于是意业,又称之为自性中的五毒,虽然其没有现行,却是制造恶业的根本,修行到最后阶段的时候,就是消灭这内心的五毒了,它们就像是包围佛性灵光的烂絮阴霾一样,扯不断,理还乱,通过修行将这些难缠的污浊清理的干干净净后,内中的佛性灵光才能大放光明,至此,自己的佛性显现出来,也就是将宇宙佛性证悟了出来,也就等于是从自己这里,开发了宇宙佛性发挥的一扇小窗口,那么宇宙的万能之力也就可以在自己的这个小窗口中得以显现了,这就是佛教中所讲的神通,也就是智慧,这也就是恢复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佛。

戒就是善,戒十恶就是行十善,修行精严就是丝毫的恶也不能再造,行十善也是丝毫的善也不能放过,这就是为自己修福,只有福报多了才得定,定就是把我忘掉了,只有他人,没有自己,想的和维护的都是他人,把自己忘掉了,定就现前。自己找不着自己了,病魔也会找不着他的,那么病魔也就远离了,所以忘我的人会健康而少生病,这才是最本质、最灵验的养生之道。

戒是刚刚进入佛法修行的门槛,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是对内不对外,是针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污浊习气所说的,是对自己的内在五毒所说的,要横眉冷对,快刀斩除,决不留情,是个人的事情。而对外,则是宽容、大度、慈悲、喜舍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精神境界。但有些修行者做得正好相反,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派别、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宗教矛盾甚至是血性杀戮,就是戒的原则颠倒造成的。

为什么要戒,因为我们都是从六道中来,有过无尽的六道轮回经历,以后还要无尽地轮回下去,没有出期,为什么?就是因为自性中还有恶余习潜在的结果。人人都有同情、慈悲济世的天人心。都有争强好胜的修罗心。都有礼义廉耻的人心。都有一些好吃懒做的畜生心。都有贪财好色的饿鬼心。都有嗔怒斗狠的地狱心。这六种心境每个人都多少地有一点,就是由于这点点的余习,让我们永远地不能逃离六道轮回之苦,其他宗教将人们这内在的恶习称之为原罪也是有道理的,这原罪就是我们的恶劣余习。其他宗教称教徒们只能是依照教主的旨意行事,求教主的赦免和救赎来免掉自己的罪过,其实,自己做事自己了,这是最基本的因果常识了,没有人能代替,只有通过自己守戒的努力,不再犯新业,再以忏悔和行善的方式来消除以往的旧业,旧业不除,如何能装菩提智慧。所以说,要证出自己的本如佛性,必需将自己的旧业污垢清除干净,佛性智慧才能一点点地显现出来。所以,戒是佛法修行的基础。

戒行圆满,身心清净了,精神逐步地进入第二阶段的定中,也就是心再也不为外界所转,身心内外打成一片。这就是定。定极功深,自己的见、闻、觉、知四性也不再为身体生理所限,让我们的神识脱离身体生理的拖累而处于不同的禅定水平当中,从而显示出他本有的功力,这就是我们难以理解的奥妙神通。有些甚至可以脱离身体而游神于外达数天、数月、数年之久。这些,刚刚往生的宣化上人老法师讲解得非常清楚。就是在现实中,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定力,各不相同,定力高的人具有很好的辨别善恶美丑能力和保持自己淡然的心境不容易被外界潮流、邪说所影响,人性坚固牢如磐石,这样的人下世还是做人。而绝大部分人都不坚固,心境随着潮流跑,追星、网迷、球迷、低头族、同性恋、摇滚迷等等,摇滚乐一起,就疯狂了,定功太浅了,人性难保。

修行到这个阶段,可以说是非常自在了,就是其他宗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了。佛教不然,这仅是修行过程中的一个拐点,是修行到质的改变阶段,就是发慧的开始阶段。以前都属于是修福、修定,至此才开始修慧。才开始进入成圣的门槛,就是踏上了《楞严经》中第八卷中所讲的向圣界迈进的众多阶位。自己的智慧才一点点地开发出来,最后达到了自性佛光显现的极果。佛教修行非常强调的是定、慧双修,缺一不可。其他宗教,还有佛教中的斋公斋婆们就是修福,最后得定,因为没有修慧,所以就不能证圣,空修无果。如果只修慧,不修定,那么就是狂慧,修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遭到五十种阴魔的扰乱难以应对而着魔,所以,狂慧的结果就是精神分裂症。因此佛教中一再非常地强调一定要定、慧双修。定、慧是佛法修行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

慧同样有深有浅,浅的称之为知识,深的则是智慧,最高境界自然就是佛了。神通属于慧。慧就好似春种秋收的收获阶段。有戒就有定,有定就有慧,只是定慧的程度不同。

慧也可以通俗地说是明白,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开慧,学习科学知识也是开慧,只是慧的程度太低了,所以说是识知辩聪,还不能确定是慧。如果依佛法修行地明白了佛法的真谛才是真明白,佛教称之为开悟。如果明白地达到了阿罗汉的水平才能说是真慧。

佛法修行中,戒是诸恶莫做地成就做佛的材料,定是成佛的基础,慧则是随着定境的深入,自性佛才会逐渐地显现出来。“戒、定、慧”三无漏学是佛法修行的根本宗旨,是佛法修行的真谛,佛教经典都是围绕这三个字而来,只是根据不同人的根基所讲的随缘说教,由此产生了“禅、教、律、密、净”的五种宗派。但是,虽然各派略有出入,但都是围绕这三个字而来,也都离不开这三个字的内涵。也都能很自然地契入到“戒、定、慧”三无漏学中来。所以说,“戒、定、慧”三无漏学是佛法修行的精髓。

“戒、定、慧”三无漏学虽然是佛法修行的根本宗旨,因为世间的一切善行也都属于佛法修行,所以,这三无漏学也都渗入到日常的所有善行善愿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努力地戒除十恶业的因素,行十善业的思想行为,就会心地清净而生定,这个定的反映就是慈悲宽容。随着这种定的加深,同样可以生出一切智慧,这些智慧不仅能使我们破灾免难、事业发达、家宅平安,还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健康。只可惜我们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只是一味地执著自己的身相而贪著堕业,一味地损害我们永恒自性中的道德慧命,这才造成我们在社会中的各种坎坷、矛盾、纠纷和众多疾病。

“戒、定、慧”充斥于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以这三字决来规范自己思想行为者,无论深浅,就是佛法修行。只要是做到了,除了现实的破灾免难、家宅平安、身体健康外,也都有功德收获,也都会得到佛法利益,就是随着自己德慧的不断加深,自己的灵魂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华。

点赞(0) 打赏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