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虽然与生活习惯、生存环境、生活条件、心情状态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心情状态永远是一个极为关键的本质因素。科学实践证明,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下,有些人就会在生活环境的影响下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疾病,有些疾病也确实与某些生活因素有关,千差万别,但还是很难得出一个普遍认可的绝对标准,因为不少的长寿老人就是处在相同的生活条件下。虽然属于少数,却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契机,这就不能不作为人们探索健康长寿的可能切入点。只有从这些人身上,才有可能找出健康长寿的密决。经过现实考证,这些人的生活条件与生活习惯难以统计有一个共同点,而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这些人的性格普遍宽容、大度、慈悲、善良。在这之间,慈悲善良是宽容大度的根本,宽容大度是慈悲善良的结果。

宽容大度是随慈悲善良的心态而来,慈悲善良性格的结果就是宽容大度,两者之间完全是一种因与果的关系,所以说,慈悲善良是因、宽容大度是果。

决定人生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自身的心理宽容度。它是决定个人事业的成败、身体的健康、命运的幸福和精神境界的变化的重要基石。它是由慈悲善良所培植出来的福德道果。人们也普遍知道宽容是一切事业成败的关键,有些人还总结出一个“忍”字写在字画上,作为随时提示自己行为的座右铭,甚至刻在自己的身上,岂不知,只要积累自己慈悲善良之心,宽容自然出现,如果只是强调一个“忍”字,不管其因,只能是镜中观花般地永无结果,也就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俗语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就变相地将心理宽容度与个人现实福德联系在了一起,事实上,这两者之间确实有一种相对应的因果关系。一个人的心理宽容度,不仅决定自己与家庭成员、同事和社会上其它成员之间的相处关系,还决定了自身生命的质量、健康的程度及事业的成败等等。心胸豁达之人,往往都是健康长寿者,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心胸豁达之人与家庭、亲友、邻里、同事等的关系都比较容洽,即得到他人的尊重,也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精神境界水平更加提高。健康长寿仅是表现其福报大的一个方面。因此,宽容程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质量。

佛在《楞严经》中讲: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馀分,施饿众生。於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於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已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以上是说,佛法修行人,除去自己必需的衣钵之外,一分一寸都不多留。接受施舍后的剩余部分,都要施舍给需要的人和饥饿的众生。在与他人集会的时候,都是以恭敬的心以礼会众。有人捶打辱骂、诽谤自己,或是指责自己,都当作是称赞自己,帮助自己地欢喜领受。这样,就能做到自己的身心都能捐舍了。甚至是身、肉、骨、血都可以分给众生。不将自以为是的说教来招摇,不用佛法说教中的只言片语来为自己的过失作辩解,错误的引导初学者害已又害人。如果是这样地规范自己的心念,一念纯真,才可以修定,这样,佛就可以印证这个人已经得到真正三昧佛果。

以上所讲,完全可以说是一种与众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极大宽容。这种宽容是如何也不能用世俗之“爱”字能概括清楚的。他是佛法修行人证得楞严三昧佛果的慈悲因,是这种慈悲因产生了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极大宽容,他的福德也就无量无边。

所谓的好人与坏人的本质区别就是处处事事多为他人着想还是为自己着想。好人的社会行为准则是处处事事都是以他人的利益为重,很少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考虑问题和处事为人。好人的善良程度也随着为他人着想的利益范围增大而增大。从小到大的依次排列为以家庭的利益着想、为集体的利益着想、为国家的利益着想、为民族的利益着想、为全人类的利益着想、以至为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着想。这也就是精神境界由一般的凡夫,善人,最后达到天人、圣人程度的过程。自性的慈悲胸怀也随着这个过程而增大,达到与宇宙佛性同辉的最大程度,这也就是觉的状态,是佛的精神境界。佛的慈悲又作为宽容之因,使自己的心态与众生、宇宙融为一体。坏人则不然,其考虑问题与处世为人的基本动机,大多数为自身利益着想,就是为他人着想的利益范围也极其有限,往往仅限于自己的家庭,甚至仅限于自己。这些人虽然有时也有豁达的一面,好似兄弟义气非常浓厚,其实那都是一时的权宜之便,最终还是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一旦与自身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就会即时改变,出卖与自己利益不相干的任何人。更不用说再大范围的利益与生态利益等等。这种人的心胸非常狭窄,宽容度也极小,福德也就极其有限。这在性格素质、寿命长短、健康状况与人生命运等方面都有所体现,最后的结果都是自己的灵魂钻入地狱。

从佛法的角度讲,人与众生、人与自然本来就是一种即独立又统一的全息关系。因果规律在大到宇宙天体、小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再小到分子原子的所有范围都自然存在。本来就是圆融的一体。这也就是最大的慈悲与最大的宽容。

心地宽容是从心地慈悲开始。慈悲心是从“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的小行为中,逐步上升为“戒十恶、行十善”的修行行为,道德积累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加,精神境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那么相应的慈悲心也越来越大。当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体悟到清净全无的境界,达到了感悟宇宙与生命真谛的开悟水平,心境也极大开阔、明朗、宽容,从容抵御“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的诱惑而不动心。在此基础上,宽容道心就会逐步上升、扩大,由家庭、集团,到民族、国家,最后达到众生一体、天人一体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水平。自己、众生、整个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分彼此、不分内外、打成一片,这就是佛的境界。

慈悲心的深度与广度的大小,表明一个人的道德积累多少与精神境界水平的高低。凡是有限的慈悲心都不是彻底的善。一些人的慈悲心仅限于家庭。有些人的慈悲心仅限于民族、国家或是宗教团体,这种慈悲心是有限的善,最终还是不善,甚至成为大恶。世界范围的民族之争、国家之争、信仰之争都是由于这种有限慈悲心造恶的结果。这也表明这些人内心世界的宽容度也是极其有限的,甚至是邪恶的。有些人在本民族群体中、在本国家范围内甚至在宗教信仰范围内是受人尊敬的领袖、英雄。在本范围内,这些人的表现还算宽容、大度,甚至被尊为圣者。在这范围之外,却变成了杀人的魔王,没有一丝宽容心,轻易杀人,不分男女老少。其实这就是邪恶的化身,不论任何原因的杀业,甚至是信仰差异都会成为杀戮的借口,最终都要造成自身道德积累的丧失,精神境界水平的堕落,最终沦落为魔鬼的精神境界时,就不再有内外之分、没有亲疏之别、更没有国家民族之情,与他相处的一切都会成为其迫害的对象,因此,有限的慈悲心是虚假不实、不稳定的。如历代战争罪犯的蜕变经历都是如此。行善之人的慈悲心不要局限于某一个范围中,要不断地充实、扩大,才不会被邪恶干扰而堕入魔境。真正善良人的慈悲心的没有限量的。在邪恶风气熏陶的、具有罪恶共业的人群中,只有那些具有叛逆精神的人才是慈善的圣者,因为他们的慈悲宽容心的范围是全世界、全人类、全生态,最终还是要拯救本民族、本国家的同胞,引导他们都成为名符其实的圣者。这种情怀才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菩萨精神境界。正如几次世界大战中反战同盟中的勇士们就是最好的典范。大德之人的宽容度包括任何生命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不杀生,不忍心食用其它动物的肉。甚至有些动物也能突破其生命生理的局限,而向其它动物乃至人类施行慈善救助,可见慈悲宽容心存在的普遍性。即众生皆有佛性。

慈悲是因,宽容是果,因为宽容的程度将直接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作用,产生不同的结果。但是,这慈悲之因要放到最大的范围中去接受检验,如果含有十恶的内容,不论其理由是伦理的、风俗的、信仰的、政治的、宗教的、民族的、国家的等等,都没有意义,都要受大自然因果规律的制约。十善恶的标准是佛法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自然规律。这善与恶实际上就是哲学意义上的兴盛与毁灭的代名词,它不依某一局部的伦理风俗而改变,也不依时代潮流而改变,也不是教主的创造。仅限于某一局部范围的宽容不是真正的宽容,更不是真正的善良。如果不能突破这种局限执著,在这种局限之外,很容易使自己受一些魔鬼的鼓动而堕落、造业,结果是前功尽弃。

慈悲与宽容都是道德积累与精神境界水平高低程度的体现。慈悲与宽容都应该接受最大范围的善恶标准检验。一个人的慈悲程度是由自我修养,戒十恶、行十善,增加自身道德积累,提高自身精神境界水平的思想基础。是造成慈悲喜舍具体行为的思想动力,也就是因果规律中的因的部分。

宽容是道德积累和精神境界水平所决定的,是在因果规律中属于果的范畴。因为是宽容程度直接受益于自己的命运和灵魂的命运。

点赞(0) 打赏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