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智商”赛过大猩猩        杨孝文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乌鸦的感知能力可与灵长类动物相比美,与黑猩猩、大猩猩相比,它们的智力毫不逊色。这项研究报告是由英国剑桥大学动物行为实验心理学系两位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 体形不大,脑子却很发达:与身子相比,乌鸦的脑子相当大。研究人员埃米利和克莱顿在报告中写道:“它们(乌鸦)的脑容量与身体相比非常大,与黑猩猩的脑容量与身体之比差不多。” 科学家在报告中指出,尽管乌鸦和灵长类的脑结构有很大不同,但它们都会综合使用工具来解决相似的问题,都能够想象以及对可能发生的未来事件进行预测,而所有这些论点是建立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的。 为了享用美食,乌鸦会使用工具:“这些研究发现,在智力方面,乌鸦不仅是鸟类的高手(也许有些鹦鹉除外),智力水平甚至不亚于一些灵长类动物。”埃米利和克莱顿这样认为。 科学家有实验为证,他们将乌鸦养在实验室的笼子里,里面有一个窄口瓶,瓶子里有一个带提环的小铁桶,内装好吃的食物。乌鸦无法直接吃到食物,不过在笼子里有两根粗细适中的铁丝,一根直的,另外一根则是一端有钩的。让人惊叹的事情发生了,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乌鸦学会用有钩的铁丝吊起铁桶,吃到里边的食物。更为有趣的是第五次实验,科学家只留下一根直铁丝,没有弯的铁丝。此时,乌鸦利用地板的支撑,用脚把铁丝弯成钩状,然后用嘴叼着铁丝将瓶子里的小铁桶给吊出来,快乐享用它的午餐。 “新苏格兰乌鸦”会制造工具:在此前的研究看来,乌鸦和大猩猩都在用复杂的方法来“思考”它们所处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只是不能确定,黑猩猩和乌鸦是否能够理解工具的工作原理,也许它们只是偶尔发现那些工具有用。但是,对位于南太平洋的“新苏格兰乌鸦”进行研究后,科学家得到另外的结论,那就是乌鸦使用工具并非偶尔为之,它们竟然会制造工具。 新苏格兰乌鸦为了寻找食物而制造了两种非常不同的工具,用小树枝制造的钩子把小虫子从树洞中钩出来,它们还会用喙小心地把硬树叶雕刻成尖利的工具,在乱叶堆中翻找昆虫等。 英国鸟类学家杰姬.钱伯尔说,在野生动物中,这种制造并使用工具的能力是非常罕见的。埃米利和克莱顿把乌鸦的手工同初级的人类技术发明联系起来。一些科学家还发现,不同的新苏格兰乌鸦,制造的工具也有所不同,因而认为它们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形式。 有的乌鸦用经验、记忆“揣测”同类:现在,更多的科学家认为,动物们变得越来越聪明,并不是生理需要,而是社会需要。群体生活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为使个体优化,它们需要准确地理解世界将要发生什么,而像海豚以及黑猩猩(包括人类),就变成了脑容量大而且聪明的动物。新的研究揭示,乌鸦也是这样一种社会化的动物。 埃米利和克莱顿研究过西方丛鸦,这种鸟一旦发现其它鸟将食物藏在某个地方,它们就会去偷,不仅如此,由于具备了偷窃食物的经验,丛鸦还学会了防盗,当它们自己要储存食物时会小心地掩盖,以防被其它动物偷走。 在实验室进行的试验显示,如果一个“惯偷”在埋藏食物时被其它鸟儿看到,它会秘密返回转移食物,而一般的鸟儿就不会这么狡猾。研究人员说,西方丛鸦的这种行为表明它们能够猜测别人的意图,换言之,它们可以进入其它鸟儿的心灵,这也就证明它们有想像的能力。埃米利和克莱顿在报告中说:“西方丛鸦可能具有想像力,因为它们需要记住过去相关的社会环境,运用自己作为小偷的经验去揣摩其它小偷的行为,然后找到最安全的行动方针以保护自己偷来的食物。” 有助于揭开人类智力机制的奥秘:威尔士加的夫大学的心理学专家约翰.皮尔斯说,进入猿的类似认知能力的研究还没有得到任何确定性的结果。他说:“西方丛鸦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动物可以理解其它动物的思想。” 皮尔斯相信,可以通过对这种动物研究揭开人类智力基本机制的奥秘。他说:“语言一直被认为是动物和人类智力最主要的分界线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丛鸦没有语言,而研究显示,它们具有许多人类拥有的智力能力。这说明我们过去所认为的需要语言的智力能力事实上可能并不需要语言,这使我们不得不换种方式思考我们的这些能力了。” 科学家为乌鸦的形象进行辩护:科学家认为,将乌鸦与邪恶联系起来,实在是冤枉了这类聪明的鸟儿。其实,在乌鸦的世界里,集体利益至上,它们的黑色羽毛下是纯杰和坚贞。乌鸦严格遵守一夫一妻制,还是典型的男女平等主义者,抚养幼鸟从来是夫妻双方的责任。如果我们人类真的很聪明的话,也许应该更好地研究一下这些乌鸦了。 擅自1月7日《新闻信息报》 (根据佛法理论,任何有情生物内在的本如自性都是完全一样的,这也就是佛法中所讲的众生的本来面目,佛法修行就是让我们返回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状态,达到了这个目标,他就是佛。众生们由于自己的新旧习气,让自己的本来面目受到了污染而成为各自不同的个性,也就是成了不同的灵魂,处于六道生死轮回中不能出离,对于任何动物就是如此,虽然表相不同,其实内在的本如自性都是一样的。就是因为都有过六道轮回的经历,在灵魂深处就有六道的潜在余习,人有畜生的懒惰、愚痴余习,也有恶鬼的贪欲余习,也有地狱的嗔恨余习,也有修罗的仗义余习,也有天道的慈悲余习。对于动物,同样也有这六种余习,佛教经典《楞严经》中,就是根据众生的不同余习来解释包括幽冥界众生在内的众生分类,要远比动物学中的分析广泛多了,也深刻多了。如果从这样的角度分析这些动物们难以理解的现象,就非常容易了。)

点赞(0) 打赏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