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是很好的养生方法,在民间的许多领域都有静坐的内容,宗教、道教、佛教、瑜伽以及我国传统文化中都有静坐的内容,甚至有些动物也是喜欢静坐,因为动物的思维意识很少,在它们吃饱喝足之后,因为思想意识很少,便会在有些困顿的感觉下,也是坐在自己的洞穴中,感觉和享受那种四维上下浑然一体的飘飘然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佛的感觉,极其珍贵,珍贵之处是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什么佛性功能都会激发出来,如他心通、祌足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还有当前人们无法理解的不明飞行物的出现等等,社会上也常常有动物控制人的闹剧出现,医学界常以臆病来对待,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动物虽然达到了高于人的功能阶段,但仍然是动物,就好比是社会上的熊孩子一般,爱搞一些恶作剧,却不知给人造成了难以形容的伤害,有些动物的人性比较高,也会找个人做它的替身来做助人的善事来为自己积累功德,也有些品质恶劣的动物也会做一些破坏社会的事情来,如台风、地震、沙尘等等,它们的所作所为同样接受因果的制约。正因为如此,这些功力大的生灵们的灵魂归宿往往都是地狱。

人的智慧虽然高于动物,但是达到这种精神状态的能力却非常差,就是因为人类太“聪明”了,这正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如果人也能像动物那样地精进努力,而是直接成佛了。如果人们能够坚持静坐,健康长寿是必然的收获。如果能依照佛法修行的要求来静坐,那么其静坐就升华为坐禅了。这就等于是归入了佛法修行的禅宗了,那么其静坐的意义就不可思量了。

禅是精神修养中通往圣道的阶梯。禅是什么?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为什么?因为议论之人都不一定是修禅之人,门外人议门内事,自然是瞎子摸象,莫衷一是。而修禅之人又很难用语言将禅意表达出来,出语即妄,因此也就不论禅意,只能说是修禅是转迷成真、认识世界及生命真谛的一种方法。只有自己按佛法修行到了一定水平,自有一番感悟。佛教中常讲,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只有自己亲口地尝一尝。

禅是什么?一个字蕴含的是一种神圣行为,即蕴含了行为的方法,又蕴含了行为的境界,最后暗示的是修行行为的体验回报。禅是外来语,原指静虑之意。这是指出了修禅的一种方法,静虑就是参话头,将一句话参下去,行、住、坐、卧均在此话头的笼罩之中。心如止水,息心一处,一直参到明心见性,不到结果决不回头,其本质还是将自己的念头停止,甚至最后连话头也不存在了。禅的第二层含义就是指在参禅的过程中所能达到的四种不同的精神境界,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宣化上人老法师讲,初禅的境界就是离开众生所喜欢的境界,在这种境界定中时,呼吸停止,不入不出,不来不去。外边停止呼吸,可是内部呼吸活动起来,好似一种冬眠现象。二禅的境界是在定中生出的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无法形容,此种感觉可称为“禅乐为食、法喜充满”的境界,在这种禅定中,不但呼吸停止,脉搏也停止,可以多日不食。三禅境界中的欢喜更加微妙,在这种禅定中,不但呼吸、脉搏停止,心念也停止,真象死人一样,没有一切妄想。四禅的境界更加神妙无比。虽然离证果还有一段距离,但是这种境界已经相当完美,离将自身佛性证悟出来仅差一步之遥。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但是决不能欢喜忘形,仍需精进努力,否则一入魔道,前功尽弃。这在《楞严经》中,佛陀一再强调的,并做了非常详尽的讲解与警示。

坐禅所能达到的不同境界完全是由心念恬静虚无所能达到的不同意境,只有参禅者自己去体会不同禅定境界的快乐感受,是发自永恒自性上的一种超脱,这种感觉只能意会,难以言传。这也是禅意在现实社会中不能明了的重要原因。

随着禅定境界的不断加深,精神意境的不断升华,所能感悟到的世界之迷和生命真谛的层次就越高,对生命的本质认识就越深刻,认识到的自性本原与宇宙的本来面目就越加贴近,自然也会感悟出宇宙佛法理性的一些能转物的感应能力,人们称之为神通,它实质上就是与所达到禅定水平相应的佛性感应共鸣的联动而已,这些在佛教经典《楞严经》中都有很详细的说明。

体验禅味的方法很多,佛学中讲:行亦禅、坐亦禅、睡亦禅。禅定贯穿于一切行为之中,处处时时都可以处于禅定之中,时时处处感悟禅定带来的无比充实的快乐,此种快乐并非一般现实社会中的快乐可比,是一种永恒的超然感觉。宗教中常讲: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可见禅意的广博深远。

禅悦的获得并非一朝一夕轻易所得,而是精神道德素质修养积累的结果。一切时处于禅悦之中非一般人所能体悟到的。但是,体验禅乐的方法还是很多的,除去宗教中众多流派的不同方法外,最贴近大众、也最现实的方法之一就是静坐。静坐与坐禅外在表象上似乎差不多,但有本质上的不同。坐禅是按照佛学中的修持方法,按照佛学中的戒、定、慧的修持原则,一步一步地渐次精进,最后达到证果、证圣的最高境界。而静坐是完全出于现实社会中大众追求健康的角度,仿效佛学中的坐禅方法,获取现实的一点利益而已。如治病、强身、养生、精神安逸、心理健康等等。这里虽然没有戒、定、慧的严格要求,但也可以达到片刻的凝静,似乎算作禅悦的体验吧。这点点的禅乐积累对追求以上现实利益的人来讲,已经足够受用,但与坐禅行为利益相比还是相差甚远、天壤之别。静坐与坐禅在本质上大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也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达到精神上的止息正定。

静坐同样有正邪之分。正确的修持方法达到正确的禅定境界,对自己的健康和精神素质的修养、对道德素质的提高都是一个好的促进,就像佛教中所说的“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必竟碎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可见静坐是佛教中转迷成觉、得定开慧的一门不可缺少的功夫。久而久之,也会自然而然地融会到禅定之中。相反,如果堕入邪定之中,则贻害无穷。害人、害已,危害自己的精神灵魂堕落到邪恶魔鬼的深渊,永无出期。

静坐的正邪之分,除去不正确的姿势方法对人身体健康带来恶性导向外,更重要的是对精神意念的导向。只有恬静虚无的超然状态才与佛性的本质相应,才能达到禅定水平的正确提高。相反,错误的意念导向会引导自己精神境界偏离。在错误思想的导向下越努力,偏离正确目标就越远。差之厘毫、谬之千里。自己明明出了偏差,产生魔境,旁观之人很明显地发觉出来并告诫自己,但自己不但不醒悟,反而以为自己有了神通暂暂自喜,实不知已经进入魔道,渐成魔鬼,距离害人、害已、自残及精神分裂症已经不远了。如现实社会中的一些气功流派的偏邪意念导向就是最好的例证,如练气功过程中出现的幻听、幻视等等,其实就是着魔出偏了,如果固执下去就很危险了。邪教作为反面教材最为直观。这些,佛在经典《楞严经》中都作了非常精辟的讲解。

静坐的根本重点就是用种种的方法,如息心一处、凝神注视一处,一念代万念、参话头、观想等等,其目的就是将心神凝静下来,达到恬静虚无的境界,在一般入定的基础上,一步步地体验更深层次的禅定快乐,获得这种成绩的关键就是控制住自己的心念不外溢,不为外境所转,这是静坐的根本目的。而一些歪门邪术不是这样,他们似懂非懂地制造出一些所谓意念导引方法,不是凝神一处达到虚无境界,而是发挥心念上的心猿意马,让人们幂想一些狂妄的境界。在宗教经典《楞严经》中举出了具有一定道德修养的修行人,由于精神意念的不稳定,被各种邪魔利用,堕入旁门邪道而癫狂的症状。更何况民间静坐之人,没有深层道德修养根基的世俗人,更容易受到偏邪理论的诱导,其后果也不堪设想。正是由于这种导向的重要性,才有“懵懂教懵懂、一教俩不懂、师傅下地狱、徒弟往里拱”的择师警训。“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着魔”,它告诫人们选择良师的重要性。宁可放弃不正确的精神指导,决不能将自己的精神变成魔鬼的灵魂。

静坐的根本问题是精神意念问题,只要控制精神意念的方法正确,则静坐的形式却无关紧要。即可以结双跏趺、单跏趺,也可以用正襟危坐的方法。双跏趺就是将左脚放在右股之上,再将右脚放在左股之上,两脚掌心向上。两手仰掌,左掌放在右掌之上,两姆指相拄,安放在跏趺之上,收腹直身,头正,眼微闭,舌抵上腭,精神内守。单跏趺坐是将左脚放于右股之上,或者将右脚放于左股之上,双手同样相拄安掌放在跏趺之上,不同的是哪条腿在上,则哪只手在上。按双跏趺坐难度较大,单跏趺次之,一般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很难做到,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此外还有其它的坐法,各有难易,随缘自便。最为便结的方法就是正襟危坐。具体做法就是坐在与膝同高的椅子上或板凳上,两脚平放于地,两小腿垂直,两膝间保持一拳的距离,背不可依靠任何东西,仅臀部坐实,大腿悬空与小腿成一直角,双手自然垂放于双膝之上。不论静坐的形式如何,精神上都是处于放松状态。两眼微闭,舌抵上腭,平心静气,凝神一处。心念用以上的某种方法控制内守,不外溢,不被外界所转。久尔久之,便会在心理上有所反映,从心理上获得安宁。这种状态就是所谓的正宗气功态。长期坚持必有治病养生的功效。相比起来,双跏趺坐是功夫最高,境界最高的坐法,佛教中称之为降魔坐,具体讲解有佛教知识小册子“静坐入门”可以参考,如要更深的意理,只有从佛教经典中去寻答案了。

俗人静坐的初衷是治病养生,其实静坐也是一种善行。因为佛学中讲:“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碎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 。随着静坐成绩的提高,精神道德素质上必然有一定的升华。那么静坐的目的也会由治病的初衷逐步提高为养心、修道、坐禅、证果。随着理性的提高,静坐也由一般的气功行为逐步上升为坐禅行为,进一步成为禅宗信徒的修道行为。

点赞(0) 打赏
返回
顶部